何小庆教授解析垃圾分类影响及高校探索 为环保实践献策
为了将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心,推动大学生实践的发展,同时体现环保的重要性,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特色结合的有效路径,提升实践团队在生态环保领域的服务能力与专业素养;同时,促进两校在环境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共享,为培养更具社会责任感的环保人才、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协同发展凝聚智慧,7月19日上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蜀山区志愿服务实践团在安徽理工大学采访了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何小庆教授,就垃圾分类的影响及高校相关探索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图1成员在安徽理工大学门口留念
在垃圾分类的影响方面,何小庆教授认为,垃圾分类对合肥的生态保护有积极作用,能减少因垃圾乱扔产生的污水及其他污染物。不过,巢湖的主要问题是富营养化,更多源于农业面源污染,垃圾分类虽有帮助,但巢湖治理仍需综合治理。对于合肥市容市貌而言,推广垃圾分类初期可能存在困难,因为部分人固有的思维难以改变,但从年轻一代抓起,效果会更好。
图2实践团与何小庆教授进行交谈
关于高校环境研究团队在垃圾分类技术或管理上的本地化探索,何教授表示,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如老旧小区、新小区及学校、单位等不同场所,制定相应解决方案。她还提到了AI垃圾识别技术,认为该技术若能降低成本,有望得到推广,既方便市民准确投放垃圾,也能吸引小朋友参与,利于垃圾分类的推广。
采访中,团队成员还询问了何老师环境专业未来就业方向、升学建议等相关问题,何老师表示,四年的本科生活是求学阶段中最为丰富多彩的时光,要珍惜作为本科生的日子,掌握专业知识,提升本领,找到自己喜欢的科研方向,为日后的科研打好基础。
实图3实践团成员与何小庆教授合影留念
此次采访让西农蜀山社会服务队成员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后续的环保实践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够促进高校交流并为推动环保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供稿:资环学院 作者:潘梦婷/文 郭雨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