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中,实践团成员结合风筝图片生动讲解潍坊风筝“扎、糊、绘、放”四艺的精巧,介绍南通板鹞风筝“一鹞起,百音和”的哨音奥秘,以及“纸鸢寄情”的千年传说。孩子们在观赏传统纹样、参与互动游戏中,感受着风筝文化的温度。手工体验环节,孩子们在指导下用彩纸粘贴简易风筝纹样,有的给风筝添上星星尾巴,有的画上彩色爱心,稚嫩的动作里,千年风筝文化的种子悄然扎根。
琉璃艺术环节同样引人入胜。实践团带来的蓝色、透明等各色琉璃制品,在光影下流转着独特光泽。实践团成员用“琉璃像凝固的彩虹”等童趣比喻,拆解“火中取宝”的烧制工艺。孩子们踮脚观察、伸手轻触,在直观感受琉璃温润与剔透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本土非遗的认知。
此次活动是实践团继“非遗进社区”后的又一探索,更标志着校地共建实践基地正式启动。团队负责人表示,将根据活动反馈打磨方案,推动非遗启蒙服务常态化开展,让更多传统文化的微光,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让千年技艺在代代相传中永葆生机。
当童心与非遗相遇,当校地携手播撒文化种子,那些关于纸鸢、琉璃的记忆,终将成为孩子们成长中温暖的文化印记。而这份传承的力量,也必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作者:张庆奥 杨欣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