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新疆大地,骄阳熔金,白杨挺立。南京邮电大学“信火疆传”实践团跨越山河,将青春的足迹深深刻进兵团热土。从一〇三团的童趣课堂到石河子的历史丰碑,从老军垦的勋章到智能棉海的科技,实践团用六天五夜,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一次通信学子的边疆淬炼,让红色基因在行走中生根发芽。
寻根·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信仰的温度
推开老战士牛云华的家门,满墙勋章无声诉说着“碱水泡馕也觉甜”的赤子之心;高厚生老人摩挲着学生亲笔信,将稻种“远嫁”戈壁的故事随墨香流淌。郭恩德老人地窝子里的寒冬与雷锋擦肩而过的故事温暖人心;刘锡斌老兵紧锁的眉头间,藏着边防战士-47℃的坚守与289天不丢一寸阵地的赤诚。在兵团军垦博物馆,缀满296块补丁的军大衣如一部立体史书——每一处补丁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信仰勋章;低于地面的地窝子里,煤油灯照亮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的誓言。当骆浩吹响生锈的冲锋号,七十年前的信仰号角穿越时空:“嘀嘀哒——嘀嘀哒——”,那是荒漠变绿洲的出征令!
铸魂·用通信之光点亮传承之路
在童声回荡的课堂,小小纸杯电话牵起科学与童心的相遇。孩子们屏息传递的不仅是声波,更是通信奥秘的种子;《老军垦》纪录片的镜头下,兵团精神化作“我心中的兵团”邮票上稚嫩的笔触——天山、棉田、白杨树,方寸之间种下家国情怀。瓜田的泥土芬芳中,实践团成员亲手采摘哈密瓜,听瓜农讲科技育种的故事,在知青馆的老农具前,读懂“奋斗”二字的分量。街头问卷中,保安大叔的感慨掷地有声:“当年靠哨子集合,现在点手机看军垦电影,但要懂里头的魂!”科技为舟,精神为舵,红色基因在数字浪潮中破浪前行。
砺新·看智慧疆土崛起钢铁脊梁
当晨光掠过银丰农业装备馆的采棉机阵列,钢铁巨兽正谱写新时代的“耕战诗篇”。六行打包采棉机吞吐棉海,物联网数据在云端奔流——“一台机器抵千名采棉工”的效率神话,正是总书记“农业现代化”蓝图的生动注脚。从泛黄胶片里库尔班大叔骑驴赴京的渴望,到石河子新城规划图上崛起的绿洲,科技赋能的不只是土地,更是一代代兵团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基因。
成果·青春信火燃亮戈壁星河
八千里路终成硕果,实践团以专业与热忱浇铸“信火疆传”的青春答卷:
完成《通信背景下兵团精神代际传承》调研报告——解码红色基因传承密码; 完成“兵团记忆”文创矩阵:书签、主题明信片、帆布袋、搪瓷杯——让历史触手可及;完成一堂“沿着的脚步看兵团”思政课录制;完成青春风琴本——9名队员手写感言如星火汇聚:“地窝子土墙上的煤油灯影,比任何教科书都更亮地照见信仰的形状。”队长韩孚哲如是说。
从老军垦颤抖的掌心到孩童明亮的眼眸,从斑驳的锄头到翱翔云端的农业数据,“信火疆传”实践团以通信为火,照亮兵团精神的代际长征。这片用青春与信仰浇灌的土地,终将在新时代的星河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疆土荣光!信火不熄,疆传永续——南邮人的赤子之心,永远为祖国边疆而炽热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