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华清学子三下乡:汇青春暖暖之力,承红色奋进之魂

时间:2025-07-26     阅读:
                                                                                              
观馆触摸生产印记,访湾传承奋斗基因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炎炎夏日蒸腾着炽热向往,实践团怀揣对延安的憧憬,伴随着熟悉的旋律来到南泥湾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土地。首站踏入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就像翻开一部立体的历史长卷,那些承载着奋斗的片段如浪般向成员们涌来。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一场经济自救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更是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生动缩影。成员们走近描述当时生产状况的一张老照片——战士们站在刚开垦的田埂上,裤脚还沾着泥,手里却举着沉甸甸的麦穗。实践队队长童昱豪动情地说道:“当时没有耕牛,旅长王震就带着乡亲们‘人拉犁’,一步一步把荒地犁成熟地;缺少种子,战士们就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当种籽。”带队老师王铮补充道:“在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陕甘宁边区战士们英勇向前的决心下,短短三年,昔日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韩佳豪 供图

踏广场誓声回荡,品精神岁月流转
          实践团来到南泥湾党徽广场时,夕阳正为中国最大的紫铜党徽镀上金边。大家驻足凝视——正立面的党徽在风中静静矗立,13米高对应延安13年,8分米暗含抗战8年,19米宽与21米长定格着建党的荣光。在庄严的党徽广场上,实践团全体成员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誓言混着风声,仿佛与当年军民开垦荒地的号子隔空呼应。短短数小时的参观行程,让实践团成员从初识红色故事时的青涩懵懂,到深悟精神内核后的成熟坚定。这一刻,南泥湾精神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化作了三五九旅挥锄开荒的身影、军民共织寒衣的暖意,在时光里流转成可触可感的力量,深深镌刻进每个人的心底。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党徽广场宣誓。景存瑶 供图

涤尘暖心融社区,听史润魂励青年
           在参观完南泥湾后,实践团成员带着这份从历史深处汲取的“躬身实干”的精神,走进向阳社区开展延安精神宣传、垃圾分类讲解、地毯清洁等服务活动。纪念馆里的镢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奋斗”的分量,此刻这清洗地毯的清水便让这份分量有了温度。一盆盆清水涤净居民家中的地毯,也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这躬身忙碌的身影,成了社区里最暖的风景。一旁的公共活动区,垃圾分类宣传点前热闹喧腾,社区委员会贴心准备的彩色环保垃圾袋与卫生纸组成的“实用奖品”刚摆上桌,居民便排起长队参与问答。“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吗?”“厨余垃圾能用来做什么?”成员们耐心讲解的声音与居民抢答的热情交织,让环保理念顺着互动的暖流,悄悄淌进日常生活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进向阳社区做垃圾分类宣传。张谨泊 供图
        午后三点,社区讲堂的氛围转向深沉。社区讲堂里的红色故事接续了南泥湾的精神脉络。刘振彪老前辈深情讲述其伯父刘志丹同志与群众鱼水相依的往事,尤其谈及“耕读传家”的祖训,让大家更深入理解了红色家风的传承,从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坚守。

                                                                                         图为刘振彪英雄做故事分享。张彬彬 供图
           随后,李海安、杨宏全、鱼永生三位亲身经历对越作战的老英雄,分别结合各自的战斗生涯,向实践团成员们讲述了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李海安前辈摩挲着褪色的一等功勋章,讲述1985年在前线背回6名牺牲战友的日夜“肩上是弹药,怀里是战友,一步一滑在泥里爬,心里就一个念头——不能把他们留在那儿。”杨宏全前辈向大家讲起曾经“赴滇轮战”期间,率领全班战士浴血奋战的历史,每每回忆到昔日战友,声音微微发颤:“阵地前的草都被炮弹掀光了,我们咬着牙喊‘人在阵地在’,因为身后就是家。”

                                                图为杨宏全英雄做故事分享。韩佳豪 供图
         鱼永生前辈四十多次抵近侦察的经历更令人揪心,他讲述道:“趴在草丛里数敌人的碉堡,蚊虫咬得满手包也不敢动,生怕暴露目标”。讲到动情处,老兵们眼角的泪光与学子们悄然拭去的泪水,凝成无声的共鸣。泪水里饱含着对革命前辈崇高精神的由衷敬佩,对那段浴血奋斗历史的深刻共情,更有对接力前行的笃定。

                                   图为党史教育讲座全体成员合影。韩佳豪 供图
         听完老英雄们的故事,在场所有人无不动容,热泪盈眶。这些从硝烟中走来的亲身经历,让南泥湾精神里的“奋斗”有了具体模样,从南泥湾的土地到社区的烟火,从历史的回响到当下的实践此刻,历史的厚重与精神的滚烫,正一点点浸润青年的心灵。(通讯员:景存瑶、张彬彬)
 
作者:倪柳靖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追溯红色根脉•赓续精神薪火”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