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赴唐助农逐梦团队:聚焦产业发展,解锁智慧密码
时间:2023-07-19 关注: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对乡村振兴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乡村具体通过何种方式实现乡村振兴?7月17日,河南大学赴唐助农逐梦团队一行人深入乡村,走访调研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王庄村以期解锁乡村振兴的智慧密码。
土地化零为整,企业引资落户。王庄村位居县城西南6公里,耕地面积5711亩,水源、交通条件便利。近年来,为推动土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发展,王庄村坚持开展“三变改革、五大合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思路和规划,通过招引优质大户,推进土地流转,成立种植合作社等举措,真正使土地“流”出活力,“转”出后劲,让零散土地集约成千亩良田,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实现乡村乐土的美丽嬗变。
打造品牌效应,干群保驾护航。王庄村是“唐河红薯”的核心主产区,这里的土壤富含有机质、有效钾,产出的红薯糯性强、甜度高、品质好。村支书翟春艳介绍,王庄村坚持“做活资源、做优特色、做大产业”,借助“唐河红薯”这一全国地标性农产品名片,由干部牵头来带动群众,积极整合周边资源,成立了红薯产业园联合党委。同时,该村大力发展“线上农业”,依托电商平台,大力营造品牌效应,实现优势资源对接整合,不断做大做强。
延长产业链条,强化科技赋能。“红薯得高产,选种是关键。”为了壮大村集体收入,王庄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9200万元建设了红薯产业园科创园,引进设施设备,与省农科院 、徐州甘薯体系研究中心等科研单位联合打造了薯苗的研发,脱毒种苗的快速繁育基地。并依托村级合作社,王庄村已建成红薯育苗大棚78个,该基地育出的种苗,因为产量高、品质优,受到合作企业和种植户的青睐,种苗供不应求。近年来,经过产业纵向深入发展,王庄村已经形成了集红薯育苗、储藏、“三粉”加工,线上线下交易于一体的红薯产业链。
产业发展是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唐河县王庄村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持续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科技助推、政策扶持、示范带动等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切实让设施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陈阳 来源: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