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如何破解乡村儿童暑期“看护难”与“成长弱”的双重困境,成为基层关爱服务的核心课题。2025年7月6日,一支由由西安培华学院4名同学组建的青禾志愿服务团从西安集结出发,奔赴咸阳市永寿县耿家村、东张村开展为期1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这支涵盖电子信息工程、播音主持、软件工程、法学等多专业的跨学科队伍,将在当地咸阳市蓝色志愿服务中心支持下,为乡村儿童打造“学业辅导+家庭关怀”双轨并行的七彩课堂,形成可推广的暑期儿童关爱实践样本。
青禾志愿服务团开营仪式
青禾志愿服务团与孩子们的破冰仪式
一、双轨课程体系:从知识托底到人格塑形
1.基础知识巩固
针对乡村学校暑期教育断档问题,团队对80名1-6年级学生实施学业托举计划:每日2小时作业辅导,采用“错题靶向训练法”,解决疑难问题。开展新课预习课程,如将初一语文《济南的冬天》转化为“乡土写作工作坊”,引导儿童对比描写永寿麦田冬景,在文本迁移中提升文化认同。五年级数学课引入“田亩计算实践”,用脚步丈量农田推导面积公式。
五年级学生学习《白鹭》
三年级学生学习英语
语文早读检查背诵
2. 素养培育进阶
为突破艺术教育资源匮乏瓶颈,团队打造“一人一艺”素养计划,开设舞蹈、朗诵、小品、主持四类艺术课程,确保每生至少掌握两项技能。
五六年级朗诵《少年中国说》
五六年级小品《如此课堂》
汇报演出的四位小主持人
引入咸阳市蓝色志愿服务中心专业力量,周末派驻书法、美术教师开展技能培训。书法课从握笔姿势到章法布局建立标准化教学流程,手把手细致辅导孩子们绘画,笔尖流转间,一幅幅稚嫩却灵动的画作渐显雏形;画院理事赵旭茹老师则以生动的讲解带孩子们走进硬笔书法的世界,从握笔姿势到笔画起落,耐心纠正着每一个细节,让孩子们在横竖撇捺中感受汉字的韵律之美。
书法老师教学生规范写字
优秀作品展示
认真的样子
快节奏时代,关注孩子心灵成长至关重要。咸阳市蓝色志愿服务中心邀请心理辅导专家鲁雅洁老师到支教点授课,她的课程如春风化雨,为孩子们搭建起快乐与自信的桥梁。
志愿者配合鲁老师组织了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活动,引导孩子们敞开心扉,认识自我、理解情绪、学会沟通。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孩子们踊跃参与,笑声掌声不断。每一个心声都被倾听,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被关注与鼓励,收获了快乐与自信。
心理讲座
二. 三色花成长激励体系
为破解暑期关爱项目效果持续性不足的痛点,为每个学员配备一本学生手册,一个学生手册上共拥有18朵小花,分为红花黄花绿花三种等级,通过学生的努力,由志愿者老师为其打分,成绩优秀者则可以获得较多的小红花,不合格的则是小黄花小绿花,以便后期的优秀学员考察和外出研学机会换取。
志愿者每日终审授花,但该学生手册仅供参考和激励,最后的优秀学生考察和外出研学机会,由学生的总体表现和支教老师的日常考察所得。
实施成效:初期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对老师的认可度并不高,但在体系运行一周后跃升至92%,课堂任务完成效率提升40%,主动展示学习成果人次增长3倍,98%学员在结营时达成研学兑换标准,建立持续成长意识。
创新价值:将短期激励转化为长效成长档案,用可视化符号构建“学习-评价-激励”闭环,为乡村暑期教育提供可持续管理工具。
学生手册
三、可量化成效与典型案例
服务覆盖与能力提升: 学业参与率从基线32%提升至94%,暑期作业完成率100%;艺术技能掌握率100%,人均掌握2.3项才艺,22名零基础儿童担任汇演主力。
汇报演出的圆满结束
“永寿实践表明,暑期儿童关爱服务需打破“学业托管”单一模式,通过素养培育激活内驱力、专业协作保障优质性、社会资源拓展成长域,方能实现从“看护”到“赋能”的质变。当乡村儿童在四宝公园的熊猫馆前发出惊叹,在汇演舞台自信朗诵乡土诗歌时,我们看见教育公平最生动的注脚——那托举在他们脚下的,不仅是短暂的假期时光,更是通往辽阔人生的无数可能。
外出研学孩子们纯真的笑颜
投稿人:闫奕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