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文法系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时间:2025-07-27     阅读:

  七月的阳光洒满明阳中学的操场,蝉鸣与欢笑声交织成夏日最动人的乐章。7月2日,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文法系“知行践热土,青春筑攸光”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们,带着满腔热忱为这里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兼具知识与趣味的支教活动。课堂上的专注的眼神、手工课上的奇思妙想、画纸前的认真勾勒,共同编织出一段难忘的成长记忆。

  上午八点半,支教活动在同学们的期待中拉开序幕。

  安全课堂筑防线,通识教育入人心

  通识教育安全课上,实践团成员龙嘉兴、李文畅担任主讲。他们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互动问答和讲解,为同学们重点普及暑期安全知识。课程涵盖了防溺水、用电安全这两个方面。实践团成员们详细讲解了遭遇溺水险情时的正确应对原则和方法,包括如何智慧求救与协助救援,特别强调未成年人应以保障自身安全为前提,并介绍了利用身边物品(如长竿、绳索、漂浮物)进行间接救援的理念。课程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互动,让“安全无小事”的理念深入人心。

  图为支教组成员进行授课。谌欣乐 供图

  漆扇传承文化韵,指尖流转匠心美

  下午的手工漆扇课则是一场融合了知识普及与动手实践的文化体验。实践团成员吴丹首先向同学们澄清了一个重要概念: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大漆工艺’,而现代手工漆扇是利用其原理和美感进行的创作延伸。他们介绍了大漆的历史、特性以及传统漆艺的珍贵价值,帮助同学们理解其文化底蕴。

  接着,实践团成员谌欣乐同学走到台前,完整演示了利用安全环保彩漆制作漆扇的全过程——从构思图案、调制颜色,到在扇面上进行点染、飘浮、勾勒等技法。她的清晰演示吸引了所有同学的目光。

  演示结束后,材料分发到每位同学手中。孩子们立刻兴致勃勃地投入创作:有的尝试调和天空般的蓝与晚霞般的粉;有的大胆将红黄颜料滴入水中,让扇面浸染出火焰般的纹路;还有的用细竹签小心翼翼地勾勒着简单的图案。实践团的成员们穿梭在同学们中间,及时解答疑问,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自主创作和实践团成员的陪伴指导下,一把把原本空白的素扇逐渐被赋予了个性化的色彩与生命力,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孩子们对传统技艺的新奇体验和对美的独特表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学生的作品的合影。谌欣乐 供图

  素描课堂培素养,艺术种子悄悄生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素描课的画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实践团调研组成员樊依冰站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为学生们讲解素描。“素描就像盖房子,线条是地基,光影是砖瓦,只有把基础打牢,才能建起漂亮的‘艺术大厦’。”她的比喻让同学们瞬间明白了素描的要义。

  课堂从最基础的线条练习开始。“大家试着画十条平行线,尽量让它们像铁轨一样整齐。”樊依冰的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响起铅笔摩擦纸张的沙沙声。有的同学手腕僵硬,线条歪歪扭扭像小蛇;有的则用力过猛,纸面被划出深深的痕迹。实践团成员们立刻分组行动,手把手地纠正握笔姿势:“手腕放松,用手臂带动铅笔移动。”

  随着课程推进,教学内容从简单的直线、曲线过渡到光影表现。樊依冰举例讲台的一个角,从不同视角看,看到的明暗阴影也有所不同。她一边示范明暗交界线的画法,一边提醒大家:“观察比动笔更重要。”同学们纷纷凑近模型仔细打量,当看到自己笔下的几何体渐渐有了立体感,有的同学兴奋地举起画纸向实践团成员展示,成就感在眉眼间绽放。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授课。席琴 供图

  青春实践显担当,知行合一谱新篇

  此次支教活动中,我院文法系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用专业与热情架起了一座桥梁,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从安全知识的普及到传统技艺的传承,从艺术素养的培养到成长困惑的解答,每一堂课都凝聚着实践团成员们的用心。正如一位实践成员在活动后所说:“支教不是单向的给予,在传授知识、解答疑惑、陪伴创作的过程中,我们自身对责任的理解、沟通的能力、临场应变都在经历着真实的锻炼与成长。”实践团成员们的真诚付出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种子,而服务乡村教育的实践经历,也成为了他们青春岁月中一段珍贵的“知行合一”的成长篇章。(通讯员 周俊颖 王俊楠 席琴)

作者:三下乡网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