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中华传承团探索非遗大漆泥塑,用匠心延续非遗生命力
时间:2025-07-28 阅读:
盛夏的商州山村,阳光透过柳树的枝叶,在王兴时爷爷家的小院里洒下斑驳的光影。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墙上挂满雕刻好的泥塑,形态各异;还有满满当当的一代代人传下来的荣誉成果,格外醒目。屋子的陈设独特,透着浓浓的文艺味儿,满室都是时光与手艺交织的独特韵味。68岁的王兴时,是商州大漆泥塑第五代非遗传承人。7月21日,西建大华清学院智能建造与材料工程学院中华传承团的队员们来到这位老人的家,感受其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创新。
作为百年技艺的守护者,王兴时始终秉持“土漆结合”的古法:以商州“观音土”掺麻丝制坯,用天然大漆防腐提亮,延续着自19世纪曾祖父传下的手艺。屋里挂着的泥塑作品泛着大漆特有的温润光泽,见证着五代人的坚守。王兴时爷爷带着我们走近陈列的泥塑作品,谈及大漆泥塑的历史与传承,语气中满是对技艺的敬畏。他介绍,传统技法中,商州城南的观音土需掺麻丝增强韧性,天然大漆则赋予作品耐腐耐磨的特性,“这些祖辈定下的规矩,是手艺的根。”
除泥塑外,王兴时爷爷还精通皮影雕刻与吹奏笛子。他亲手刻制的皮影人身形灵动,他曾组建戏班走南闯北,吹笛伴奏数小时亦不觉累。这些“跨界”才艺,既丰富了乡土艺术形态,更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泥塑创作的审美意趣,成为非遗传承中鲜活的“旁支养分”。
临别时,王兴时爷爷热情的留我们吃饭,老人的热忱里,藏着非遗传承最生动的注脚——它从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证书上的文字,而是手艺人捧出的真心,是“传帮带”的朴素坚持,是愿意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的慷慨。正是这样一代代人的热情与坚守,让大漆泥塑、皮影、笛乐这些乡土艺术,得以跨越时光,在人与人的联结中生生不息。
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策略研究——中华文化传承团 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策略研究——中华文化传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