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掩映的潮安区登塘镇关竹村,曾是破旧厝区扎堆的“薄弱村”。今年7月,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佛山大学“心潮文化队”深入该村,以镜头为眼记录沧桑蝶变,以画笔为媒勾勒“竹小晞”IP新韵,以云端为桥传扬潮汕乡音——快门定格百年厝巷新生,文创激活渔光竹影经济,数日奔涌间,镜头内外皆是新景。
焕新颜:竹影墙绘点染潮韵添新妆
“从前绕道走的破墙,如今成了打卡点!”7月4日,在村委的带领下,心潮文化队初访关竹村。村内一条溪流穿村而过,溪上青石小桥静立。溪水倒映两岸新貌,古榕树荫下,经过翻新的老房子外墙上,新绘的竹韵主题壁画格外醒目。村民邱阿姨指着墙上的竹影壁画感慨道近年来关竹村的大变化,“古树围上石栏,危墙变为画板,连竹林也规划成了游园!”紧随着邱阿姨的脚步,倏然一片金色闯入视野里——关竹村连片稻田正值丰收前夕!饱满的稻穗低垂摇曳,在烈日下泛起粼粼波光。这般盛景,正是“百千万工程”落地的见证。村支书介绍,依托 “稻 + 菜” 轮作模式,村里不仅解决了撂荒地问题,还通过统一供种、技术指导,让亩均产值提升近 30%,带动 50 余户村民年均增收 8000 元。
刘思雨 陈怡彤 供图
詹雨云 供图
赋新能:科技、IP带动经济增新链
“再往里走,更有看头!”循声望去,稻田后方数千块深蓝色光伏板阵列如波浪般铺展,阳光在板面折射出粼粼银光。邱阿姨自豪这是关竹村的特色光伏发电项目。走近发现,光伏板下竟是鱼塘,通过“上发电下养鱼”的“渔光互补” 模式,激活了闲置资源,实现了空间立体复用与资源高效整合。该项目规划容量7MW,年发电量约790.3万千瓦时,可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同时带动10余户村民就业。
登塘镇政府 供图
经过几日的走访,这支集合6大学院、融汇9大专业的14人队伍提出结合关竹村的特色竹林资源设计地域文创产品,打造特色IP提升关竹村知名度,最后深入挖掘潮汕文化内涵,精心设计出以“竹”为核心的系列文创产品——以“竹小晞”形象制成玩偶挂件、书签、主题明信片、表情包等,在宣传关竹村的同时也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谱新篇:青衿接力激活古村振兴路
“镜头记录变迁,创意点亮乡村。”在数日奔走中,这支青年团队将关竹新貌、改造过程及设计“竹小晞”的故事剪辑成视频,并提出融合竹林休闲、古厝民宿及文创体验的旅游发展建议,同时将持续线上宣传支持与文创设计更新,助力村庄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佛山大学自广东 “百千万工程” 启动以来,已组建 23 支青年突击队深入粤东、粤西乡村,心潮文化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青年大学生有知识、有创意,更有扎根基层的热情,他们的加入让乡村振兴更有活力。” 潮安区 “百千万工程” 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关竹村的变化,正是 “校地联动、青春赋能” 的生动实践 —— 从人居环境的 “面子” 改善,到产业经济的 “里子” 升级,再到文化品牌的 “根子” 挖掘,青年力量正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 “新动能”。
如今的关竹村,竹影与光伏板交相辉映,老厝与新景相映成趣。随着 “竹小晞” IP 的推广、旅游项目的推进,这 座古村落正加速从 “薄弱村” 向 “示范村” 跨越。而心潮文化队离开后,仍将通过线上对接持续提供文创设计、营销策划等支持。正如队员们在临别时写下的:“青春的脚步会远去,但关竹村的新故事,才刚刚开始。”
在广东 “百千万工程” 的蓝图下,无数像关竹村这样的乡村正在蝶变,无数像心潮文化队这样的青年力量正在汇聚。当青春智慧遇上乡土资源,当创新思维碰撞传统文化,乡村振兴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更多 “关竹村” 的新景,正在镜头内外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