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光洒满滁州大地,7 月 15 日,一支由高校学子组成的 “三下乡” 实践队怀着对文学巨匠的敬仰,来到了吴敬梓纪念馆。实践队组长吴然带领组员陈勇俊、周韵、张海涛、朱文莉、胡仕杰,在这里开启了一场探寻文学足迹、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实践之旅。
吴敬梓纪念馆坐落于滁州市全椒县,是为纪念清代著名小说家、《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而建。馆内建筑古朴典雅,绿树成荫,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实践队的同学们一踏入纪念馆,就被这里的氛围所吸引,仿佛瞬间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文风鼎盛的年代。
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开始了参观之旅。讲解员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吴敬梓的生平事迹。吴敬梓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聪慧,才华横溢。然而,他的一生却历经坎坷,多次科举失利,家庭也遭遇了诸多变故。这些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弊端,也为他创作《儒林外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组长吴然一边认真聆听讲解,一边仔细观看展柜中的文物和资料。当看到吴敬梓的手稿复制品时,他不禁感叹道:“从这些字迹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吴敬梓在创作时的专注与执着。他以笔为刃,深刻揭露了社会的种种问题,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吴然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应该像吴敬梓一样,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组员陈勇俊对《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展厅中,当看到以《儒林外史》中的经典场景为原型制作的雕塑时,他驻足良久。“这些雕塑生动地再现了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吴敬梓笔下的社会百态。” 陈勇俊说道。他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了书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深入探讨了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周韵则对纪念馆内的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情有独钟。馆内收藏了许多历代文人墨客为纪念吴敬梓而创作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这些作品或雄浑大气,或清新淡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周韵一边欣赏,一边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吴敬梓对后世文人的深远影响。” 她表示,通过欣赏这些作品,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张海涛在参观过程中,一直关注着吴敬梓的创作历程。他了解到,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时,生活十分清贫,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历经十余年才完成了这部不朽的著作。“吴敬梓的这种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太令人敬佩了。” 张海涛感慨道。他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自己也要学习吴敬梓的这种精神,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朱文莉则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纪念馆的文化传承工作上。她了解到,纪念馆不仅通过展览展示吴敬梓的生平事迹和作品,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讲座、读书会等,以弘扬吴敬梓的文学精神和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传承的方式非常好,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吴敬梓及其作品。” 朱文莉说道。她表示,作为青年学生,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的工作中来,为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的同学们还与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工作人员向同学们介绍了纪念馆的日常运营和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情况,并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交流,同学们对吴敬梓纪念馆的工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的同学们在纪念馆前合影留念。大家纷纷表示,这次走进吴敬梓纪念馆的实践活动让他们收获颇丰。通过近距离接触吴敬梓的生平事迹和作品,他们不仅感受到了文学巨匠的魅力,还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组长吴然表示,这次 “三下乡” 实践活动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文化之旅。它让同学们走出校园,走进历史,触摸文学的脉搏,传承文化的薪火。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实践队将继续开展类似的实践活动,让更多的青年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此次 “三下乡” 实践队走进吴敬梓纪念馆的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提升了素养,也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这些青年学子的努力下,吴敬梓的文学精神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