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左江传音推普实践队探访都安藤编非遗:见证匠心与语言的双向赋能

时间:2025-07-28     阅读:

  2025年7月20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左江传音推普实践队走进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深入丹阳村、大定村等地,探访藤编非遗馆、研学基地、龙头企业及农户家庭,与藤编手艺人、企业工人、村民代表开展面对面交流,实地见证普通话推广与藤编非遗传承的双向赋能成效。​

  7月20日上午,实践队首站抵达地苏镇丹阳村藤编非遗展示馆。馆内陈列的花篮、动物造型等藤编工艺品品类丰富,经纬交织的纹样体现着瑶族先民的生活经验。有着10年编织经验的手艺人拿起一件“十字纹”藤篮,向队员们介绍以往的局限:早年藤编技艺依靠方言口传心授,“起底定型的力道”“经纬交织的角度”等关键技巧仅能通过乡音传递。外地客商考察时,手艺人难以清晰说明工艺细节,更无法系统介绍藤编背后的文化内涵。​

  随着村里推普培训的开展,手艺人已能准确表述“三股编”“缠枝纹”等专业术语,通过镜头向外界讲解藤编工艺时,可被全国网友理解。其手机中的短视频教程,用普通话讲解编织步骤,吸引了部分在外务工人员表达返乡学艺意愿。​

  离开展示馆后,实践队前往丹阳藤编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去年接待学生约1万人次,兼具非遗传承与民俗教育功能。基地负责人介绍,教师使用普通话系统讲解藤编历史与工艺后,学生不仅能快速掌握基础技法,还能向外地游客介绍“都安藤编”相关内容。相比以往使用方言授课时外地学生理解困难的情况,普通话教学使学生在实践后还能通过文字记录巩固学习,强化了传承链条。​

  午后,实践队深入丹阳村农户家中,实地观摩藤编制作全流程。在农户院子里,村民借助机器完成铁线的切割、焊接与造型,制作出从简单篮子框架到复杂动物造型的各类模型。农户李大姐表示,以往向外地师傅学习机器操作时,因看不懂说明书、听不懂专业术语,仅磨合就耗时半年。掌握普通话后,查阅教程、咨询技术问题更为便捷,还于上月研发出“玉米叶混编”新样式。​

  在编织环节,李大姐将处理好的金丝藤缠绕于铁线模型,结合藤条与玉米叶的特性编织出独特纹理。她表示,现在能用普通话清晰说明材料特性与编织手法,可准确满足外地订单的“定制要求”。其展示的广东客商定制收纳筐,“密纹底+敞口沿”的规格要求,在以往仅靠比划难以准确实现。​

  随后,实践队走访当地藤编龙头企业——广西都安编织之乡藤篮工艺品厂。车间内,数十名工人正在制作藤篮、花瓶等工艺品,编织技艺娴熟。厂长介绍,厂里80%的工人参与过村里的普通话培训,以往与外贸商对接需聘请翻译,如今工人可直接用普通话沟通材质、工期等事宜,订单量较三年前增长一倍。负责质检的师傅补充,目前工人已能独立用普通话撰写包装说明。​

  傍晚,实践队来到大定村,调研“家庭作坊”模式下的藤编经济。村内留守妇女和老人在院坝中从事编织工作,“家庭作坊”模式可让工人在家或田间灵活作业,兼顾家庭与农活。一位村民介绍,“忙时种地,闲时编藤”的模式每月可增加收入一两千元。为应对订单减少的情况,部分农户通过多渠道接单或经中间商转交成品,形成“分散生产、集中销售”的模式。​

  实践队还探访了大定村瑶家湾民宿和藤编工艺样品间。民宿内藤编家具、装饰品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样品间陈列的传统工艺精品,成为展示非遗文化的窗口。大定村村委会韦副主任表示,当地正尝试“文旅+产业”模式提升藤编附加值,并计划引入电商直播拓展销售渠道。调研同时发现,该村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面临资金筹集困难、村民参与度不足等问题。​

  都安藤芒编织技艺于2020年被列入广西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瑶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在推普行动的助力下,藤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呈现新态势:手艺人能用普通话系统讲解工艺,企业借助语言优势拓宽市场,年轻人通过语言桥梁参与传承。推普行动与非遗传承的双向赋能,推动都安藤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发展。

  供稿人:杨馨文 李彩双 李凤林 韦亦可 罗凤源

作者:三下乡网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