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南京财经大学:“泥与火的守望者”团队赴画溪社区开展紫砂矿源保护宣讲

时间:2025-07-28     阅读:
        2025年7月24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泥与火的守望者”团队前往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画溪社区,为陶都小学、湖㳇小学等校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探秘紫砂非遗的奥妙”主题宣讲。活动通过趣味实验和互动问答,带领青少年深入了解家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壶,并重点学习了有关紫砂矿源的保护方面知识。
图为团队成员给同学们讲解。李睿劼 供图
趣味课堂揭秘紫砂神奇
       “大家知道这把壶是用什么做的吗?”宣讲从这个问题开始。团队成员向孩子们展示了来自黄龙山的紫砂原矿和普通泥土,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两者的区别。当介绍到紫砂泥蕴含的石英、云母和黏土等“魔法矿物”时,孩子们纷纷凑近观察。团队成员生动阐释了紫砂的“三大超能力”:独特的“双重气孔”结构能够有效保鲜,使茶汤隔夜不馊;经历1200℃高温烧制后,质地反而更加坚硬;天然矿物成分赋予其丰富的紫、黄、棕等天然色泽,无需添加任何人工颜料。最让孩子们惊叹的是紫砂矿的形成年代:紫砂矿形成于2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这比恐龙灭绝的6500万年前还要久远得多!然而,如此珍贵的资源,在短短50年左右的开采中已濒临枯竭。来自陶都小学六年级的李晨阳同学不禁赞叹:“紫砂矿这么珍贵稀有,它简直就是稀世珍宝! ”
图为小朋友积极回答问题。李睿劼 供图
童心童语折射文化触动
       宣讲过程中孩子们流露出的纯真反应,既折射出他们对紫砂矿源稀缺性的深刻认知,也展现出保护意识的萌芽。当看到今昔矿坑对比图片,了解到仅50年的开采几乎耗尽了2亿年形成的宝贵资源时,孩子们陷入了沉默,稚嫩的脸庞上流露出惋惜的神情。在讨论紫砂矿源价值时流露出的这份担忧,正是他们对保护这份不可再生自然遗产的朴素感知。来自湖洑小学二年级的张苏果同学也意识到:“矿产资源会被用完,所以更要保护剩下的资源。”这份源自童心的质朴认知,生动体现了矿源保护意识正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图为张苏果同学接受采访并发表自己对此次活动的见解。李睿劼 供图
守护矿源传承千年根脉
       本次宣讲的核心,在于唤醒青少年守护宜兴珍贵紫砂矿源的意识。团队成员强调,保护黄龙山紫砂矿源,关乎稀有矿石的留存,是紫砂技艺得以延续的物质基础,更是守护家乡独特自然文化遗产的关键。宣讲旨在让孩子们明白,每一把紫砂壶的背后,都是亿万年地质演化的馈赠,而保护矿源,正是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得以延续的前提。
“泥与火的守望者”团队队长表示,孩子们在活动中闪烁的好奇目光与质朴思考,正是最珍贵的火种。团队将把这份触动转化为持续行动:梳理青少年对紫砂矿源保护的原创思考,并携手宜兴黄龙山紫砂矿源展示馆启动“薪火相传”计划。该计划旨在推动紫砂矿源的可持续保护与公众认知,一是系统寻找记录紫砂矿源相关资料,整合形成矿源保护资料库,推动保护工作进程;二是培养小小讲解员,在紫砂矿展示馆向游客讲解紫砂矿源知识及其保护价值,增强公众保护意识;三是与本地中小学共建非遗社团,培育新生代文化守护者。青年学子愿以创新之薪,续燃千年窑火,让黄龙山的泥土记忆在当代焕发新生,接续这场跨越代际的文明接力。
图为社区宣讲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与同学们合影留念。李睿劼 供图
       此次宣讲活动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紫砂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深植了保护稀缺矿源、守护自然遗产的珍贵理念。“泥与火的守望者”团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在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团队期望持续深化与地方的合作,推动紫砂矿源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让承载着亿万年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的紫砂矿脉,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守护与传承,绽放永恒光彩。(通讯员 羊瑶 许维健)
 
作者:羊瑶 许维健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