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的扇子做好啦!”随着孩子雀跃的呼喊,武汉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霎时变成非遗工坊。7月28日,武汉学院志愿者们设计的团扇制作课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孩子们手持永生花材,在素面团扇上创作出五彩斑斓的“非遗画卷”,30余把承载着童趣的创新团扇在教室里熠熠生辉,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中,志愿者们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生动讲述了团扇的千年历史。从西汉时期作为宫廷贵族的纳凉用品,到唐宋时期成为文人墨客题诗作画的载体,再到明清时期发展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流派,团扇的演变历程让孩子们听得入迷。"知道吗?《红楼梦》里晴雯撕扇、貂蝉拜月都用的是团扇",志愿者小余一边展示不同朝代的团扇图片,一边讲解其中的文化典故,引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
在实践环节,志愿者们创新性地引入了永生花工艺。他们详细介绍了永生花的制作原理,通过脱水、染色等特殊工艺处理,使鲜花能够保持3-5年不凋谢。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始动手创作自己的团扇作品。他们认真地挑选康乃馨、绣球等永生花材,精心设计构图。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我要做一把送给妈妈,让这朵花永远不凋谢!”活动现场,每个孩子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俨然一个个小艺术家。
活动接近尾声时,孩子们高高举起自己精心制作的团扇,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五彩缤纷的永生花在扇面上绽放,仿佛定格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也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武汉学院鹰栖台支教先锋团负责人杨喻表示:“这把扇子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段记忆。”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团扇的制作技巧,更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中华传统美学的精髓。而志愿者们的悉心指导,也让非遗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了新一代的视野,在动手实践中从技艺传承到审美培育的升华。
武汉学院鹰栖台支教先锋团表示,未来将继续开展更多类似的非遗体验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活力,让更多的孩子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文化之美、传承之重。正如一位小朋友所说:“原来‘古老’的东西也可以这么有趣!”或许,这就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样子——在童真的世界里,开出永不凋谢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