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绣里澄心,双创履新”社会实践团队赴陕西省澄城县开展“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深入探访国家级非遗项目澄城刺绣的保护现状,并与陕西匠心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限公司共建实践基地,通过实地走访、技艺学习、座谈交流等形式,解码传统工艺的传承密码。
探访匠心企业:非遗产业化之路
团队首站调研西安匠心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限公司。负责人闫小龙详细介绍了企业发展历程:公司成立于2015年,以“手工艺人+高校设计+实体店+电商”模式运营,整合澄城刺绣、西秦刺绣等陕西特色绣种,开发出虎头鞋、香包、文创摆件等300余款产品,带动千余名妇女就业。企业曾获第十四届全运会特别贡献奖,产品亮相进博会、国际非遗展等重大展会。闫老师表示:“未来将通过校企合作深化产品创新,打造‘匠心秦艺’品牌矩阵。”

图为团队成员调研访谈闫老师在西安匠心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限公司
对话传承人:针线间的文化坚守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春莉老师为团队现场教学澄城刺绣针法,指导成员制作香包。王老师分享道:“5岁缝沙包,9岁绣花,2010年辞职创业,只为留住这门手艺。”她耗时十年搜集陕西30余种传统针法,收藏千件绣品纹样,并推动澄城刺绣获批国家级非遗。其设计的“捶背牛”“小萌虎”等产品获省级奖项,年培训绣娘超500人次。团队成员们感受到“一针一线皆是匠心,非遗传承还需要年轻人的热情。”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学习澄城刺绣老师对话王春莉老师
澄城实地调研:传承困境与破局 团队走访了澄城县博物馆和一带一路发展协会,发现当地刺绣面临严峻挑战:青年群体对澄城刺绣非遗身份知晓率低;老年绣娘多为个体户,大多数反映“年轻人不愿学”;产业缺乏规模化,收入不稳定等。
对此,王春莉老师提出解决方案:“我们正联合高校开设非遗课程,并通过直播电商拓宽销路,让刺绣成为‘可致富的手艺’。”
共建实践基地:青春助力非遗新生
调研期间,团队与匠心艺品公司签署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将通过数字传播的方式拍摄短视频记录绣娘故事,助力澄城非遗焕发新生。

图为团队成员与匠心艺品公司挂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此次调研揭示了传统工艺在当代的生存图景——既有“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无奈,也有“守正创新”的勃勃生机。呼吁社会关注非遗活态传承,让澄城刺绣“绣”出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