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袁铭潞)2025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教育和“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业农村新发展、新使命,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组建了一支由五名优秀大学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队——“瓷舟溪行”。团队于7月23日踏上征程,致力于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深入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三溪乡三溪源村,开展实地考察与社会实践活动,与村领导以及村民展开深入交流与合作,以扎实行动推进“千万工程”,为乡村全面振兴倾注力量。
实践团队成员合影
一、初抵村落:感知烟火氤氲的乡土气韵
团队在三溪源村村支书和应女士的带领下,穿行于村落之间,真切感受着这里融合了黄瓷韵味与田园风情的独特气质。只见条条小路蜿蜒串联起错落的民居,古窑遗址旁草木葱茏,手工作坊还飘着淡淡的瓷土清香,田间低头地头则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农耕景象,静谧中透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实践团队成员走访三溪源村
团队在应师傅的引领下,参观了村里的红色纪念馆,馆内不仅藏着烽火岁月的记忆,更勾连起村子的建设发展脉络。墙上的老照片从黑白到彩色,清晰展现着三溪源村的变迁:从革命时期的简单农舍,到改革开放后逐步修缮的民居,再到如今融合黄瓷文化与红色元素的特色村落,每一处细节都刻着时代的印记。经过几日的走访与交流,团队对三溪源村的黄瓷传承、研学资源及文旅潜力有了初步的认识。
实践团队成员参观纪念馆
二、瓷坊实践:体验黄瓷拉坯与画坯的窍门
在黄瓷工坊内,一场黄瓷拉坯技艺传承教学活动拉开帷幕。“掌心要贴实泥面,借转盘的劲儿使劲推,拇指往里收时得稳,提拉高度全看手腕的巧劲”,应师傅一边演示,一边拆解动作要领,从瓷泥的揉压紧实,到初定器型时的弧度把控,再到收口时的力度收放,每个环节都讲解得清晰具体,行云流水间,浑圆瓷泥渐成器物雏形,生动展现传统黄瓷技艺的精巧与魅力。
应师傅讲解拉坯的技巧与手法
实操环节,成员们依着讲解尝试上手,虽起初常因力度失衡让泥团歪倒,或因手法生涩难控弧度,但在应师傅 “此处稍压、那边轻提” 的即时指导下,大家逐渐找到手感。当首个像样的坯体在拉坯机上成型时,工坊里响起了轻快的笑声。这场从技巧讲解到动手实践的教学,让团队不仅学会了拉坯的基本手法,更真切感受到黄瓷技艺 “三分力、七分巧” 的独特魅力。
团队成员体验黄瓷拉坯
三、渠道拓新:提高黄瓷知名度与销量规模
团队成员采访村支书了解到,村里老人对黄瓷了解不深,年轻人又不愿学。而应师傅一人的精力终将有限,既要亲力亲为完成瓷器的制作,确保每件作品的品质,又要打理自家的民宿,兼顾客房接待与日常运营。
工作室的黄瓷素坯
实践最后一日,团队与应师傅、村支书围坐共话黄瓷未来。团队提议与周边特色酒店民宿合作,民宿放置黄瓷茶具,酒店大堂设立展示角并讲述黄瓷故事,借助酒店流量推广黄瓷。
团队与村支书、应师傅进行访谈交流
团队规划帮助应师傅运营抖音等社交媒体账号,拍摄黄瓷制作过程,将黄瓷历史及应师傅的守艺故事写成文案,增加曝光度。
应师傅的黄瓷作品
四、瓷韵研学:丰富三溪源村文旅体验内涵
三溪源村以 “瓷韵研学” 为纽带,将黄瓷技艺传承与文旅体验深度融合,为乡村文旅注入独特内涵。游客可跟随应师傅走进工坊,从揉泥、拉坯到画坯、上釉,亲历黄瓷制作的全流程:指尖感受瓷泥的细腻,转盘上体会塑形的巧劲,素坯上落笔描绘乡土纹样,在亲手创作中触摸传统工艺的温度。
实践团队在工作室体验画坯
团队成员在深入调研后,计划围绕黄瓷技艺与乡村风情,设计系统化的研学路线 —— 既包含技艺体验、文化讲解等核心环节,也融入民宿生活等乡土元素,旨在吸引周边学校学生前来研学。这种“体验式”研学不仅打破了传统观光的浅层模式,让参与者深度感受三溪源村的文化基因,更以互动感激活黄瓷技艺的生命力,使“瓷韵”成为乡村文旅最鲜活的标签,持续丰富着三溪源村文旅体验的层次与内涵。
实践团队与应师傅、应女士合影
黄瓷的困境,是诸多传统工艺的缩影,它们曾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光芒,却在当下快节奏生活里,逐渐被大众遗忘。
暮色渐起,此次调研在瓷土摩挲的余韵与传承思索中暂告段落。实践队员穿梭于古窑旧迹与村落街巷,既目睹黄瓷技艺的古朴传承与现实困境,又通过与村支书深度对谈、和应师傅近距离交流,触摸到三溪源村黄瓷文化延续的微弱脉搏 —— 是老匠人的坚守执着,是年轻人疏离的无奈,更是传统技艺求新求变的迫切。怀揣满溢触动与思考,我们将延续黄瓷探寻之旅,深挖困境根源、构思破局路径,以青春力量为笔,助力书写 “黄瓷色” 跨越时光、绽放新彩的传承篇章,让更多人知晓丽水山村中,这门亟待被看见、被守护的珍贵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