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寻迹中原”暑期社会实践队启程前往历史文化名城洛阳,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洛阳的足迹,团队探访中信集团、洛阳轴承馆与龙门石窟,循着时代发展与文明传承的脉络,深入探寻工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之道,在实地考察中触摸历史底蕴、感悟产业力量、传承中原文脉。
图1 团队成员参观洛阳中信集团
图2 团队成员参观洛阳轴承陈列馆
【中信集团:触摸现代工业的脉搏】
走进洛阳中信集团历史展览馆,陈年档案的纸香和机械润滑油的气息揉在一起,扑面而来的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厚重与鲜活。印入眼帘的“大国重器”四个字,让团队成员们震撼而又感动。这里的很多技术已经打破了国外垄断,应用在高铁、航天等国家重点领域。从建国初期的艰苦创业,到改革开放后的技术突破,再到如今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每个节点都刻着“自主创新”的印记,“以前我们看别人脸色,现在别人看我们的图纸”这句话让我们极为震撼又极为自豪,踮起脚尖去看望的再也不是我们,这比任何数据都更有力量。
1958年,正是一代一代的坚持和技术的突破,我们才能在苏联专家搬走后,硬生生啃下第一台自主锻造机床的研发难关,正如焦裕禄同志所说“工业的骨头再硬,也要像治沙一样啃下来,一步也不能退”。在当代一位青年工程师的日记里写到“焦书记种泡桐是为了防风沙,我们造轴承是为了稳根基,都是让国家站的更稳”,从焦裕禄同志“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嘱托,到今天青年工程师“技术卡脖子的地方,就是我们冲锋的方向”的誓言,这片土地上的工业火种,正以红色为焰,以青春为薪,烧得越来越旺,照亮着一个国家从“制造”到“智造”的征程。
回望这座承载着工业记忆的建筑,所谓"大国重器"从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一代代人把精神淬成合金,让今天的轴承,既装得下焦书记那个年代的赤诚,也转得动属于青年一代的星辰大海。"精神的传承,从来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今天的钢花,开得比昨天更炽热"。晚风穿过厂区,泡桐叶的沙沙声里,仿佛混着兰考沙丘的风声,混着机床的轰鸣,混着一代代中信人胸腔里的共鸣。那声音穿过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在钢与铁的年轮里,长成了比厂房更高的脊梁。
【洛阳轴承馆:小轴承里的大乾坤】
走进洛阳轴承馆,仿佛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时光像是被折叠起来。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诉说着洛阳轴承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1954年,在国家“一五”计划的推动下,洛阳轴承厂破土动工,一群怀揣着工业梦想的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他们用最简陋的工具,靠着双手和智慧,打造出了中国轴承工业的基石。展柜里摆放的早期生产工具,磨损的锉刀、老旧的卡尺,仿佛还留存着当年工人师傅们劳作时的余温 ,让人不禁想起他们日夜坚守、攻克技术难题的画面。
从这里的每一件展品中,团队成员们看到了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不服输”和“求极致”的民族精神,从建国初期仿制的第一套工业轴承,到如今能承受极端工况的精密轴承,玻璃展柜里的锈迹与光泽,仿佛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工业抗争史,一股中国制造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正如展馆出口处的标语所言:“每个轴承都有故事,每转一圈都是传承。”这些看似微小的轴承,却串联起了中国工业发展的伟大历程,是中国工业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象征。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跨越的今天,这座陈列馆不仅是工业遗产的收藏地,更成为激励后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地标。
所谓“大国重器”,既要有“重”的气魄,也要有“细”的坚守。在一面“工程师”墙上,团队成员们看到了“择一事业尽终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的坚守,真正的担当,不必使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可以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把“小事”做到无可替代。相信在新时代,中国轴承一定会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为祖国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龙门石窟:千年石窟里的文化基因】
实践最后一站,团队来到了龙门石窟。站在伊河畔仰望卢舍那大佛,阳光穿过石窟的缝隙洒在佛像微笑的嘴角,那一刻,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这尊佛像历经三代工匠雕琢,耗时二十五年才完成,衣纹的流畅、眼神的慈悲,藏着古人对“美”与“善”的极致追求,看石窟不光看佛像,更要看古人的‘执着,一锤一凿,二十年如一日,这种对“极致”的追求,与工业领域的“工匠精神”何其相似?所以,无论是千年前的石刻,还是今天的轴承、重工,中国人骨子里的“坚守”与“精进”从未变过。
在宾阳三洞的石刻里,团队看到了北魏的刚劲线条,也看到了唐代的圆润饱满,北魏的清瘦里,藏着中国人对精神世界的执着,唐代的雍容里,写着兼容并蓄的胸怀,而药方洞里的民生烟火,则是文明最坚实的根基。不同朝代的艺术风格在这里交融,就像黄河与洛水的汇流。这让团队领悟到,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守旧”,而在于“包容”。就像我们今天既要守护石窟的斑驳,也要用数字化技术让千年佛像“活”起来——这正是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义。真正的传承不是让历史停在过去,而是让他继续在当下生长,让文明始终“活着”。
当听到外国友人的称赞,我们看见了文明的穿透力;当看到青少年的凝视,我们确信了传承的生命力。龙门石窟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历史遗迹”四个字,它更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过去,让成员们读懂先辈的智慧与担当;一头通向未来,让团队成员明白:所谓文化自信,就是既敢让世界看见自己的根,也敢让年轻一代带着这份根脉,走向更远的地方。也警示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图3 团队成员采访外国友人
图4 团队成员参观龙门石窟
【在传承中寻找前进的力量】
从重工车间的“工业韧性”,到轴承馆的“精度追求”,再到龙门石窟的“文化坚守”,本质上是同一种精神的不同摸样——中华儿女对“更好”的永恒奔赴。正如实践团总结:“‘寻迹中原’让我们跳出课本,在钢花里看见工业自强,在轴承精度中读懂匠心传承,在石窟斑驳间触摸文化根脉——这就是中原精神的‘根’与‘魂’!”
“唯有读懂大地的答案,才能走好青春的征途。”在这场青春与时代的对话中,“三下乡”正成为青年传承精神、担当使命的“实践课堂”——当青春身影在车间、田野、文化遗址留下奋斗足迹,民族精神的传承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属于新一代的“时代答卷”,正在实践中徐徐展开。在看清前路的艰难后,依然愿意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把自己锻造成一块“有用的料子”。这,就是实践团在本次实践中收获的礼物。
图5 团队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