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垄千行探生计,绿芽一叶问振兴
7月10日至15日,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与科技兴农战略号召,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茶田守望社会实践队深入山东省日照市核心茶园产区,开展以“科技赋能传统茶产业升级”为主题的实地调研。队员们通过走访茶农、观察生产流程、对话企业负责人,系统考察了智能技术应用与产业链数字化对茶农生计及产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此次实践不仅是深入基层、了解国情的生动一课,更搭建起连接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的桥梁,为青年学子投身强国伟业贡献青春力量提供了实践基础。
地块零星配套短,茶农守土整合难岚山区巨峰镇的茶农清晨出发时,背篓里往往装着不同地块所需的农具。多数茶农需管理三至四块分散茶园,地块间最远距离常达数公里。“配套还是短板,茶农想省点事儿、多赚点,好多时候卡在‘最后一公里’上。”镇农业技术人员指出,这种碎片化模式导致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在灌溉设施规划图上,坡地茶园的网络覆盖率明显低于平缓地带,主因是管线铺设需协调众多分散权益主体。
土地整合尝试屡遇阻力。某村推进的连片茶园项目遭遇部分茶农抵制,焦点集中在经营权让渡后的自主性保障。“宁可守着巴掌大的茶园,也不愿失去掌控权。”村干部如此概括部分农户的心态。这种分散经营模式不仅推高生产成本,更阻碍机械化作业——适合坡地的小型采茶机因单块茶园面积过小,使用成本远超人工。

图为实践队员与技术人员交谈。王晶 供图
春寒伤芽产量落,市价跳水收益薄四月突袭的倒春寒,让茶农们深刻感受自然之威。霜冻预警发布后,多数茶农采用传统铺草熏烟方式应对,但效果有限。“看着冻坏的芽尖,半年心血白费了。”茶厂收购站记录显示,当年春茶总量明显下滑。气候灾害影响持续向产业链下游传导:鲜叶供应减少导致加工产能闲置,而后期集中上市的夏茶又因品质下降遭遇压价。
更大的系统性风险在于市场波动。茶叶交易市场内,不同时节的鲜叶价差可达数倍。小规模茶农因缺乏冷藏储运能力,往往被迫在低价期抛售。“鲜叶收购价跳水时,连采摘人工费都难以覆盖。”资深茶商分析道。更严峻的是,多数茶农受限于加工设备与技术,只能停留在产业链最底端,错失茶叶精深加工的巨大增值空间。
垄间银发双肩沉,山野智能步履艰正午烈日下,茶垄间弯腰劳作的多数是两鬓斑白的老人。“年轻人宁愿进城送快递”成为普遍现象。茶园劳动力结构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带来双重困境:体力衰退影响采摘效率,技术接受能力制约产业升级。
部分产区试行的技术解决方案初见成效。岚山区建立的茶园数字化平台,通过远程监测实现精准灌溉,参与农户反馈节水省工效果显著。但智能设备的前期投入形成新门槛,普通茶农往往望而却步。与此同时,适用于丘陵地形的采茶机械推广缓慢,机械维护与技术培训的配套缺失形成关键阻碍。

图为实践队员对农户进行调查访问。王晶 供图
政策杠杆撬整合,托管模式稳权益面对多维挑战,政策杠杆正在发力。新实施的《日照绿茶保护条例》设立专项扶持机制,对连片经营主体给予政策倾斜。在灾害应对方面,气象部门与农业保险机构联合开发特色险种,当持续低温超过设定阈值时启动快速理赔。
更具突破性的变革发生在产业组织领域。部分村镇探索“茶园托管”模式:茶农保留产权,将日常管理委托专业机构,按标准化流程生产。“相当于把茶园变成股份。”参与托管的茶农可获得保底收益与增值分成。这种模式既保障农户权益,又实现规模效益,目前正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图为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介绍茶厂内部工作原理。王晶 供图
困局缩影启破题,智联示范指新程日照茶产业的困境具有典型意义。土地碎片化映射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矛盾,气候风险暴露分散经营的脆弱性,劳动力断层则凸显产业升级的人力资本短板。这些挑战共同指向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命题——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随着智能灌溉系统在示范茶园喷涌出第一股水雾,这场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蜕变已悄然启程。当茶农在手机屏幕上接收灌溉提示时,千年茶乡正经历着从经验种植向数据农业的历史性跨越。这片绿叶背后的转型故事,实则是中国资源型农业攀登全球价值链的微观缩影。(通讯员 王雨荷)

图为茶田守望实践队队员合影。王晶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