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泉小航”实践队的足迹掠过崇武古城的斑驳石墙、小岞美术馆的油彩光影、风车岛的旋转叶轮,最终停驻在湖西村孩子们明亮的眼眸中时,一场以“向海图强青春行,实践筑梦正当时”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行走的课堂”范畴。七站实践如七颗珍珠,以海洋为线串联起历史纵深、文化肌理与科技前沿,不仅勾勒出当代大学生认知海洋的立体坐标系,更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彰显了青年群体连接校园与社会、传承文明与赋能未来的深层价值。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触摸遗存中重构海洋认知
崇武古城的明城墙与“闽投惠安1号”的钢铁架构,构成了实践队认知海洋的时空锚点。六百年前,戚继光抗倭的烟墩遗址与嵌在墙体中的炮弹残片,诉说着古人“以石墙守海疆”的防御智慧;今日,半潜式养殖平台的光伏板与智能网箱,演绎着“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现代海洋观。这种跨越六个世纪的对话,让青年学子跳出课本上的“海洋史”概念,在亲手测绘海防体系、触摸无毒养殖涂料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海洋强国”并非抽象口号——从古代“海禁”到当代“向海而兴”,变的是认知维度,不变的是中华民族对蓝色国土的永续守护。
正如队员在实践日志中所悟:当专业知识与历史遗存相遇,历史不再是泛黄的文献,而是可触摸、可解析、可传承的“活教材”。从历史地理的城池选址到军事科技的防御设计,从文化生态的信仰建筑到当代战略的开发逻辑,跨专业视角的融合让海洋认知摆脱了单一学科的局限,走向更系统的历史哲学思考。
文化与科技的共生:在解码基因中激活海洋文明
小岞美术馆里,惠女油画中“黄斗笠与银腰带”的色彩碰撞,与风车岛智能控制系统的代码逻辑,看似分属两个维度,却在实践队的探索中达成奇妙共鸣——二者皆是人类与海洋对话的智慧结晶。惠女服饰“防风防晒防水”的三重设计里,藏着渔民“与海共生”的生存哲学;风机矩阵“潮汐通道保留”的生态协同中,写着现代“向海要能源”的科技伦理。
这种对“海洋基因”的解码,突破了文化与科技的二元对立。在晋江博物馆,绳结编织的指尖触感与清嘉庆四年民间合约的文字温度,让航海文化从“器物展览”变为可感知的精神传承;在“新红专”轮的巡展中,从古代简陋航海设备到现代智能船舶的演进,既展现了技术革新的力量,更凸显了“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航海精神的代际传递。青年学子以跨专业的敏锐,将服饰纹样、绳结结构、船舶图纸转化为文化解码的密钥,让海洋文明在科技时代焕发生机。
知识与行动的转化:在播撒火种中夯实强国根基
湖西村孩子们上课“海防历史微课堂”的课件初稿,看似体量悬殊,却共同指向实践的终极意义——让海洋认知从“小众调研”走向“大众觉醒”。实践队从未将自身局限为“研究者”,更以“传播者”“培育者”的身份,推动知识的社会化转化;在晋江博物馆,队员们化身“海洋文化讲解员”,围绕馆内珍藏的古代航海器具、贸易瓷器、渔民生活用品等文物,精心录制系列讲解视频。视频中,他们结合专业知识,从船舶的构造原理讲到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从瓷器上的海洋纹饰解读海上贸易的繁荣,将冰冷的文物转化为生动的海洋故事,让更多人能通过线上平台感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海洋文化魅力;在沿海社区筹备的科普宣讲,要让更多人读懂海洋国土的历史厚度;为孩子们设计的航海史讲解与模型制作,正悄然播下“向海图强”的种子。
这种转化力背后,是青年群体对“实践价值”的深刻理解。当22名跨专业学子将风车岛的科技观察转化为对“海洋-科技-经济”系统的思考,将闽投惠安1号的养殖革新提炼为“零碳运营”的生态启示时,他们已超越了“学生”的单一身份,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正如他们所言:“六百年前先人用石墙守护海疆,今天我们用知识与行动守护海洋的未来。”
七站实践落幕,“泉小航”的足迹早已超越地理空间的丈量。从历史防御到当代开发,从文化传承到科技创新,从学术调研到科普惠民,这支青年队伍以最生动的实践证明:大学生三下乡从来不是简单的“社会实践”,而是青年群体参与国家战略的“成长课堂”——在这里,知识被赋予行动的力量,青春被注入强国的使命,而蓝色国土的守护者,正从历史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