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卫国戍边”实践团深入北屯市187团,在丰庆友盛景观花卉基地洞察科技农业活力,于连队合作社田间体悟劳动协作温度,赴民兵连阵地感悟戍边使命分量,将“爱国情 强国志 报国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熔铸于实际行动中。花卉基地初印象:科技与生机交织 上午11时,实践团踏入丰庆友盛景观花卉基地。日光温室的玻璃幕墙折射出刺眼强光,内部却涌动着盎然生机:水培蔬菜的根系在透明管道中舒展如银线,彩色花卉借智能灌溉系统肆意绽放,鱼菜共生区的锦鲤穿梭于水培架下——一幅“科技赋能农业”的画卷在眼前铺展。图为实践团在丰庆友盛景观花卉基地观察水培蔬菜。肖政阳 供图
田间劳作实践:万亩耕地上的使命扎根
离开花卉基地,实践团奔赴187团一连职工合作社种植地。站在田埂极目远眺,小麦随风泛起金浪,玉米舒展挺拔身姿;经济作物区,贝贝南瓜的藤蔓爬满支架,美人甲葵花籽在阳光下饱满发亮,茴香、赤芍等调料与中草药点缀其间——“粮食+经济作物”并重的布局,勾勒出“南瓜小镇”的产业脉络。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察搭架子的贝贝南瓜。 肖政阳 供图
“我们和周边民族同胞互助耕种,技术共享、销路共拓。”合作社负责人擦着额头的汗介绍,“去年南瓜丰收,蒙古族牧民帮着运输,维吾尔族商户牵线外销,大家拧成一股绳。”汗洒田间的“专业实践” 听完介绍,成员们挽起裤脚,加入除草队伍。成员魏梦园跟着回族职工学习辨别杂草,小心翼翼拔除;成员杨铭强借着除草间隙,观察田埂的排水设计,结合自己所学的建筑专业思索“如何优化乡村灌溉系统”。——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付出,而是专业知识的“田间试炼”。 “这草要顺着根拔,不然还会疯长!”哈萨克族职工耐心指导,汉族队员认真学习。除草的动作里,民族间的互助与信任悄然生长,也让“强国志”化作实实在在的民生服务。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187团一连合作社菜地专注除草。肖政阳 供图
戍边精神浸润:民兵连里的使命共鸣 午后,实践团走进187团民兵连。黄红配色的展板前,“组织动员能力”“政治忠诚能力”“反恐维稳能力”等“十种能力”,串联起边疆守护者的日常:春帮牧民转场,夏救洪灾群众,秋护粮食收割,冬守边境安宁。 “我们既是垦区生产者,也是边疆守护者。”民兵讲解员的话,让队员们触摸到“一手拿锄头,一手握钢枪”的兵团精神内核——产业兴旺与戍边卫国的双重使命,在187团这片土地上交融共生。
图为实践团聆听戍边故事。肖政阳 供图
“民兵帮助各族群众的故事,和上午田间‘跨民族互助除草’像镜子的两面!”成员任春妍感慨,“原来‘爱国’从不是抽象概念,它是民兵守护边疆的身影,是职工们互助耕种的双手,也是我们除草时的每一滴汗水。” 这种共鸣,让“报国行”的路径愈发清晰:实践团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建筑专业可以为戍边营房优化设计,学前教育可以为边疆孩子点亮课堂。——专业服务与戍边使命的联结,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从田间汗滴到戍边阵地,187团的一日行,让实践团成员们将“爱国情 强国志 报国行”拆解为可触摸的产业观察、可参与的劳动实践、可共鸣的精神传承。当专业知识与边疆需求碰撞,当民族协作与使命担当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正在祖国的土地上悄然扎根。
(通讯员 肖政阳 李雅静 郭霞 陈苗 张然 秦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