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下午,华侨大学文学院“瓷光云创:瓷小白数字IP共生计划”实践团拜访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林政国大师的工作室开展交流活动。该环节以 “工艺解析 + 文化传承”为核心,分为制作流程讲解、作品赏析与互动交流三个部分。
在工艺讲解环节,林大师系统介绍了陶瓷制作的完整流程:从瓷土筛选(强调原料纯度对成品质量的决定性影响)、制坯塑形(包括拉坯、利坯等关键技艺,需通过长期练习掌握力度与精度),到上釉(涉及釉料配方比例与施釉均匀度控制)、高温烧制(重点阐释窑温曲线对釉色与坯体结合度的影响)。为配合讲解,林大师展示了各环节专用工具,团队对其进行了细致拍摄,直观呈现传统工艺的技术细节。
在作品赏析环节,林大师引导团队参观工作室藏品,藏品类型丰富,包括菩萨、释迦牟尼等宗教题材雕塑及船舶造型作品,还涉及十二生肖等动物形态的瓷器。林大师耐心地团队讲解了渡海观音、鱼篮观音等故事及文化背景,展示了陶瓷深厚的文化内涵,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瓷器文化的魅力。
交流尾声,团队与林大师进行茶话座谈,就陶瓷工艺创新、传统技艺传承等议题展开探讨,定格此次深度交流的成果。
通过本次交流,团队深刻认识到德化陶瓷并非单纯的工艺品,而是承载着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双重价值的遗产。从技术层面看,其制作工艺是历代工匠实践经验的结晶;从文化层面看,陶瓷作品中的宗教题材、民俗符号,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信仰与生活智慧,实现了民间传说与工艺美学的有机融合。这种 “技” 与 “道” 的统一,彰显了传统工艺的深厚底蕴。林大师在交流中强调 “制瓷如做人,需沉心守正”,其数十年专注于陶瓷技艺提升的坚守,生动诠释了匠心精神的内核 —— 不仅是对技艺的极致追求,更包含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
交流过程中,团队注意到德化陶瓷正面临 “传统技艺传承断层” 与 “创新转化不足” 的双重挑战。部分现代白瓷作品虽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但在文化表达的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间。这启示我们,青年群体应成为传统工艺传承的 “桥梁”:既要通过系统学习掌握工艺精髓,也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与传播手段,让古老陶瓷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命力。
(通讯员:丁晗悦 靳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