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吴汉遗韵工作队双线调研非遗:让千年技艺在创新中传承

    时间:2025-08-05     阅读:
    来源:陆景怡 阚文乐
  (通讯员:陆景怡 阚文乐)7月下旬,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吴汉遗韵工作队”先后深入无锡惠山与徐州新沂,对惠山泥人、徐州剪纸两项承载吴汉文化基因的非遗技艺展开深度调研。队员们通过参观、聆听、体验、交流,既触摸到传统技艺的历史温度,也洞察到非遗在当代传承中的机遇与挑战,更以青年视角为古老艺术注入创新思考。
  
  惠山泥人:四百年彩塑里的时代印记
  
  7月25日清晨,工作队首站抵达惠山泥人厂与中国泥人博物馆。在非遗讲解员王杰的引导下,展厅内千姿百态的泥人群像徐徐展开一幅立体的民俗画卷:从明代单一色调的古朴雏形,到清代作坊里渐趋繁复的彩绘作品;从民国时期风靡江南的戏曲泥人,到现代融入卡通元素的创意摆件。其中,手捧寿桃的阿喜与手握元宝的阿福最令人驻足——圆头圆脑的憨态中,藏着江南百姓对长寿安康、财源广进的朴素祈愿。那些或卧或坐、或单或群的泥人,用色彩与造型诉说着四百年的技艺传承,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惠山泥人甲天下”的美誉绝非虚传。
  午后的历史讲堂上,讲解员将泥人发展脉络浓缩为一段跌宕史诗:起源于明代乡间的捏塑手艺,在清代进入作坊化生产,民国时达到鼎盛,却在战火中几近断绝。建国后,政府组织艺人恢复生产,让这项技艺重获生机;如今,在文创浪潮中,泥人正探索新的生存空间。“它见过王朝兴衰,记录过战火纷飞,更见证着国家振兴。”队员任秋奕在笔记中写道,“每一件泥人都是时代的切片。”
  
  实践体验环节,队员们在“锡作苑”基地向资深师傅学习核心技艺“彩绘七法”。拓底、涂绘、勾线、点染、掸色、晕染、刷光,七道工序环环相扣。“落笔如飞要稳,厚薄均匀是魂。”师傅的叮嘱让队员们体会到技法背后的匠心——“头色不过四,身色勿过三”的用色准则,既避免了色彩杂乱,又暗含“大道至简”的美学智慧;“直线要直如尺,曲线要活似流”的塑形要求,更彰显着古人对形态韵律的极致追求。当指尖的泥浆逐渐化为初具雏形的泥人时,队员司马铭妍感慨:“这不是简单的手工,而是与历史对话的过程。”
  展厅一角的现代展区,呈现着泥人“破圈”的尝试:印有“明星同款,好柿成双”的展板旁,是与“7分甜”联名的饮品包装;“福气入冬,莓有烦恼”的宣传海报下,盲盒形式的迷你泥人吸引着年轻游客。这些创新让队员们看到,惠山泥人已走进微博之夜,跨界餐饮与文创领域。但讲解员也坦言,外形创新力不足仍是瓶颈——传统形象虽经典,却难以满足年轻人对个性化的需求。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队员们提出破局思路:一方面可嫁接国潮、二次元等流行文化,与动漫IP联名开发限定款泥人;另一方面应联合艺术院校开展创作工坊,邀请年轻设计师用现代审美重构传统技法。“让阿福阿喜穿上汉服,让戏曲泥人演绎新故事,传统就能自然融入当下。”队员陆景怡的设想,道出了青年群体对非遗创新的理解。
  
  徐州剪纸:红纸间剪裁的乡土史诗
  
  7月31日,工作队辗转至新沂市合沟镇,探访徐州剪纸传承人王桂英的家。刚进门,墙上贴满的剪纸作品便映入眼帘:春耕的牛、纳凉的人、节庆的灯……这些用大红宣纸剪就的作品,像一部视觉化的苏北农村志。“俺这手艺,是爹妈给的念想。”王桂英的讲述揭开了技艺传承的起点——七个月大时丧父,七岁时丧母,父亲雕刻的海棠花与母亲绣的童帽纹样,成了她自学剪纸的最初范本。如今,剪刀已成为她“说话”的工具,“心里有啥就剪啥,纸是地,剪是笔,想种啥就种啥。”
  观察王桂英创作,堪称一场艺术盛宴:普通民用剪刀在她骨节分明的指间灵活游走,刃口咬进红纸时发出细碎声响,手腕轻旋间,游鱼般的线条便勾勒出细密纹路。队员们尝试体验时才发现,看似简单的“剪”,实则暗藏玄机——下剪的力度、转折的角度、留白的分寸,都需多年积淀。“直线要挺,曲线要柔,看着容易,手上没数可不行。”王桂英手把手纠正队员的姿势,让大家体会到“不描不画”背后,是技艺与情感的高度内化。
  这些剪纸作品承载着远超艺术本身的价值。王桂英的《乡村集市》系列,细致刻画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北市集的热闹场景:挑担的货郎、说书的先生、纳鞋底的妇人,甚至孩童手中的糖画,都被精准捕捉。“这是快要消失的生活,俺得剪下来给后人看。”正如队员阚文乐所言,这些作品是“活态的历史档案”,既记录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也凝结着苏北人的集体记忆,成为地域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
  
  但传承困境同样严峻。王桂英坦言,愿意学剪纸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题材陈旧、创新乏力、产业化不足等问题交织,“再不想办法,这手艺可能十年后就没人会了。”针对这些痛点,工作队提出三维解决方案:对传承人而言,需系统梳理技艺体系,分层培养传承人,既保留“手把手教学”的精髓,也通过校园推广播撒兴趣种子;对媒体而言,应少谈“保护”多讲“有趣”,用短视频展示“剪纸+国潮”“剪纸+星座”等新玩法;对公众而言,可将剪纸转化为社交载体——发起“追剧剪纸挑战”、推出纹样盲盒、开发汉服剪纸配饰,甚至用重复纹样设计“解压剪纸”,让传统技艺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吴汉遗韵:让传统在创新中自然生长
  
  从惠山泥人的“彩绘七法”到徐州剪纸的“随心剪”,从阿福阿喜的吉祥寓意到海棠花纹的情感寄托,两项非遗虽形式迥异,却共享着吴汉文化“天人合一”的造物观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工作队的调研发现,无论是泥人跨界联名的尝试,还是剪纸融入生活的探索,都印证着一个道理:非遗的保护不是将其封存于博物馆,而是让它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坐标。
  
  队员们在总结中写道:“当阿福泥人变身盲盒,当剪纸纹样爬上汉服,传统便不再是‘过去式’。”此次实践让大家坚信,只要守住技艺的根、注入创新的魂,吴汉大地上的非遗瑰宝,终将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生,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DNA。正如团队在中国泥人博物馆合影时所期许的:让千年技艺,既带着老辈人的温度,也闪着年轻人的创意,在烟火人间自然生长。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