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三下乡:池州学院实践团探索新质生产力激活皖南土鸡产业动能党建引领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5年暑期三下乡:池州学院实践团探索新质生产力激活皖南土鸡产业动能党建引领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7月8日,池州学院赴池州市青阳县皖南土鸡产业“新质赋能——三产融合振兴” 实践团在指导老师林夜的带领下,走进青阳县庙前镇庙前村,针对当地土鸡养殖产业开展深度调研。通过走访农户、实地观察与座谈交流,团队聚焦小农户在产业链中的生存现状,挖掘传统养殖业与现代化发展的融合路径。
一、走进养殖一线:规模与方式的生态平衡
清晨的庙前村笼罩在薄雾中,实践团来到村民张学勤家的养殖场。张阿姨的养殖场是皖南山区传统养殖的缩影:这个占地5亩的生态养殖场,采用"林下散养+轮牧"的独特模式,现存栏土鸡1200余只,年出栏量可达3000只。是当地典型的养殖代表。
"我们坚持'三不原则':不用抗生素、不喂合成饲料、不搞密集养殖。"张学勤阿姨指着正在林间觅食的鸡群介绍道。养殖场将45亩树林划分为6个轮牧区,每区放养200只左右土鸡,确保每只鸡都有充足的活动空间。饲料配比上,以玉米、稻米为主,添加10%的本地特产艾草粉,这种独创的"生态配方"既能增强鸡群免疫力,又赋予肉质独特清香。然而,这种精细化养殖也面临现实挑战。张阿姨坦言:"最大的技术难点是疫病防控,散养环境增加了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控难度。"为此,她自创"三防体系":定期中药预防、种植驱虫植物、组建围栏,但相关技术投入占养殖成本的35%,让小农户难以承受。
二、产业链痛点:从"口头协议"到稳定合作
在与收购商的合作模式上,实践团发现了产业发展的关键堵点。目前,张学勤等养殖户主要依靠"熟人经济"维系销售,与3个固定收购商保持着口头约定式的合作。"价格随行就市,旺季每斤能卖到20元,淡季可能跌破13元。"这种不稳定的交易模式,使农户年收入波动幅度可达3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我们正在尝试改变。"林夜老师指出。调研发现,村里部分先行者已加入镇合作社的"五统一"模式——统一品种、饲料、防疫、品牌、销售,通过订单农业将利润提升了15%。但更多农户仍持观望态度,担心"失去定价自主权"。
三、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期待
谈及产业政策,张阿姨表示知道“农业保险”和“养殖补贴”,但申请流程复杂,“材料交上去半年没回音”。这一反馈让团队意识到,政策宣传与执行效率仍是痛点。队员何岁在调研笔记中写道:“乡村振兴不是文件上的数字,而是要让张阿姨这样的农民真正感受到支持。”
林夜老师建议,基层政府可联合高校开展“政策下乡”培训,利用数字化平台简化申报流程,“让惠农政策从‘看得见’变为‘摸得着’”。同时调研发现,这些坚守生态养殖的农户,其产品在高端市场的溢价空间可达40%,这正是新质生产力在传统领域的生动体现。
四、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这支由6名师生组成的实践团,白天走访调研,夜晚整理数据,形成了2万字调研报告和6条具体建议。队长唐梦婷表示:"我们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参与解决问题。"目前,团队已向养殖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池州学院实践团此次调研,不仅记录了皖南土鸡产业的发展现状,更探索出一条传统农业向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可能路径。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青春智慧正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供稿:黄灿,李婧雯/编辑:林夜/审核:胡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