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德州学院:青简寻踪,族脉解码

    时间:2025-08-06     阅读:
    来源:德州学院生态与资源环境学院“青简寻踪,族脉解码”中华文脉传承团

       为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青年学生在基层实践中感悟文化根脉、锤炼过硬本领,8月2日至6日,德州学院生态与资源环境学院“青简寻踪,族脉解码”中华文脉传承团走进潍坊安丘,开展为期五天的家谱文化调研活动。团队通过走访古村落、拜访文化专家、对接专业机构等多元形式,深入探寻家谱中蕴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在沉浸式文化传承实践中锤炼专业本领、服务地方文化发展。

       走访古村探族谱,创新传承守根脉

       实践团首站来到安丘南逯村,在古朴的村落院落中与马朗沟于氏七修委员会成员于作经、于绍文两位老人促膝长谈。交流中,实践团成员围绕家族早期行业特征、家谱在不同时代的演变轨迹以及七次修谱的艰辛历程等问题展开深入提问。两位老人结合亲身经历,将跨越百年的族谱修撰故事娓娓道来。他们重点介绍了第七次修谱的创新突破:打破传统家谱竖排孤本的形式,采用横排版印刷便于现代阅读;首次打破“女性不入谱”的旧例,将女性族人完整信息载入族谱;同时创新性收录族人相片,让文字记载与影像记忆相互印证。这种“守正创新”的修谱理念,既保留了族脉传承的核心功能,又让古老家谱更贴合现代社会需求,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泛黄谱页间跳动的创新火花,让这份跨越时光的家族记忆在当代焕发生机,既守住了文化根脉的温度,更让传统家谱在精神传承中绽放出新的价值光芒。

图为团队成员与于作经老人交流。葛迦南 供图

       专访专家解渊源,地域文化强支撑

       在第二站调研中,实践团专程走访原安丘市文化局局长李连科。李局长凭借数十年深耕地方文化的深厚积淀,为成员们勾勒出安丘地域文化的壮阔图景。他从“八联中”的教育传统讲到“齐长城”的历史遗存,从安丘方言的独特韵味讲到民俗节庆的文化内涵,生动解读了当地标志性历史典故的渊源与人文内涵。针对团员提出的安丘地区家族兴盛规律、家谱中“功名称号”的特定含义等疑问,李局长结合地方志与家谱史料进行细致解答,为团队理解家谱文化的地域背景提供了重要支撑。谈及家谱续修工作,他分享了多年实践中总结的“三原则”:史料考证要“实”,文化内涵要“厚”,传承形式要“活”,强调修撰需兼顾史料真实性与文化传承性。交流尾声,李局长向成员赠送了自编的《鲁风》等地方文化研究书籍,这些凝聚心血的著作成为调研的宝贵参考。这场深度对话让实践团对安丘家谱文化有了全方位认知,更真切感悟到家族文化在岁月流转中承载的历史价值与人文力量。

图为李连科局长为团队成员讲解家谱史料。葛迦南 供图

       对话文化中心,解码家谱时代内涵

       实践团最后一站走进新加欣家谱文化中心,与负责人陈美芳围绕家谱文化的当代发展展开专业交流。陈美芳结合中心收藏的千余部家谱样本,详细解答了团队成员关于完整家谱的构成要素、现代家谱中女性入谱的规范化流程、横排版与竖排版的适用场景及现代家谱相片收录标准等专业问题。通过实物展示与案例分析,成员们直观了解到一套完整家谱包含的序跋、世系表、家训、族规等核心内容,对家谱文化的系统性与实践性有了更全面认识。陈美芳介绍,如今家谱文化正以包容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变化:数字化修谱技术广泛应用,海外族人远程参与续修成为常态,家谱内容从单纯世系记录拓展到家训传承、家风建设等领域。这种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让家谱不断赋予家族传承新内涵,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文化纽带,持续散发着独特而深厚的魅力。

图为新加欣负责人陈美芳为团队成员解答家谱的构成要素。葛迦南 供图

       此次调研不仅让实践团成员深入掌握了家谱修撰的传统技艺与时代创新,更在与老一辈文化守护者的交流中,真切感受到家族记忆背后的文化重量与精神传承。这份对家族历史的追寻,既是对个体根脉的探寻,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未来,德州学院生态与资源环境学院实践团将带着调研成果开展校园宣讲与社区推广活动,让家谱文化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让族脉传承的故事在新时代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图为李连科局长向团队成员赠送图书。葛迦南 供图

通讯员 于洋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