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石榴花开并蒂红——李秀兰与热艳古丽的“民族团结戏”

    时间:2025-08-06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2025年7月25日上午,我们在百日文化广场采访了因豫剧结缘的李秀兰和热艳古丽。这是一对豫剧姐妹,也是民族团结的模范。

一、社区干部的牵线搭桥

  “当时我入户到热艳古丽大姐家里,了解到热艳古丽大姐喜欢听豫剧,但是她学起来有些困难,我就向她介绍了同样喜欢豫剧的李秀兰大姐”若羌镇文化站站长马银青这样对我讲。

  若羌县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要说起河南省,就隔着差不多3000公里。当广场上响起豫剧的旋律,3000公里的空间距离一霎那被缩短,此时就呈现为了眼前戏剧中的人物。西域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从那时起,两地人民就已经以文化为桥梁,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风雨而长盛不衰、内涵深刻而博采众长、革故鼎新而包罗万象。文化的交响跨越千里,这缩短的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距离,更是各族儿女心里距离,成为了我们民族团结的坚强纽带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热艳古丽大姐缺乏豫剧方面指导看似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需求,但却能折射出我们的民族团结工作干的好不好、基层工作做的到不到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基层党员把各族群众这一个个小小的需求放在心上,落在实处,就能赢得各族同胞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作为文化站站长的马银青主动向热艳古丽大姐介绍李秀兰大姐帮助她学习豫剧,真正的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谆谆教诲;用行动解决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这也是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生动体现。

  在新疆若羌唱响的河南豫剧,不仅推动了民族团结的事业,也让更多少数民族同胞了解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向心力。“众人拾柴火焰高”,民族团结工作之所以能够干出成效,结出硕果,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扎根一线,冲锋在前。一个人的力量总是微不足道的,但广大基层干部拧成一股绳就能把民族地区建设好、发展好。

二、克服困难成佳话

  豫剧的难点在方言咬字。热艳古丽大姐不熟悉河南方言,唱腔技巧、身段表演这都成为了她学习路上的“拦路虎”。

  李秀兰大姐把《穆桂英挂帅》的唱词打成电子版,社区干部马银清再把每个字标注拼音,这张“拼音谱”就成了热艳古丽大姐的豫剧“教材”。除了有纸质版的“教材”外,李秀兰大姐还让热艳古丽大姐听着手机上的音频,让她跟着唱,一句句的学,一段段的练。

  学如逆水行舟。对于生活在民族地区的热艳古丽大姐学习豫剧的道路充满了挑战。她凭借着对豫剧的热爱,一遍又一遍的练习着豫剧的发音和身段,不断向李秀兰和马银青请教。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渐渐的,热艳古丽大姐能够记得住豫剧的唱词,也能熟练的做出豫剧的身段。热艳古丽大姐一点一滴的进步离不开她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李秀兰大姐和社区干部马银青的帮助,这份因为豫剧而结缘的友谊,也成为了若羌县民族团结的佳话。

  “我第一次上台还有点紧张,甚至拿话筒的手还在抖。”热艳古丽大姐向我们笑着讲出她第一次上台的感觉。从当初的手抖心慌,到现在的从容自然,热艳古丽大姐每进一步都令人可喜。现在,李秀兰大姐的豫剧队中,越来越多的维族同胞加入进来,学习豫剧,唱豫剧。热艳古丽不仅是队内的“台柱子”,也成为了若羌县的“草根明星”,常常活跃在百日文化广场的百姓大舞台。

三、深层认同促团结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豫剧这个成型于清代、来自于千里之外的艺术,在若羌生根发芽,成为了维吾尔族同胞和汉族同胞的连心桥梁,用唱词唱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向心力。

  从国家发展角度看,文化认同带来的民族团结,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各民族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守望相助、荣辱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共同投身于国家建设,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实践中携手并进,实现共同发展。从民族自身发展角度看,文化认同让各民族在保持特色的同时,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在交流合作中汲取发展养分,避免因文化隔阂导致的封闭与落后。

  文以化人,文以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 “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主干,民族文化是枝叶。主干强大,才能枝繁叶茂。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各族儿女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边疆,让各族儿女真心实意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文化认同成为中华儿女联系在一起的坚强纽带。

  来源: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梅岭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