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至8月1日,上海电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浪潮实践队深入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探寻新四军故事,学习新四军精神。
当“浪潮”实践队年轻而坚定的脚步踏上安徽定远,这片被历史硝烟浸润、被英雄热血浇灌的土地便唤醒了岁月深处的磅礴力量。他们肩负时代嘱托,追寻曾响彻华夏的“抗战号角”——从藕塘革命纪念馆的烽火记忆,到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的青春回响,一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红色传承之旅,就此展开。
(团队成员与藕塘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合影。张思齐供图)
走进藕塘革命纪念馆,时光仿佛倒流。斑驳墙壁上的烽火痕迹、泛黄的军装、磨损的枪支,还有照片上年轻坚毅的面庞,都在诉说着用鲜血与信仰写就的史诗。讲解员的声音穿越时空,让张德兴点燃的希望之火、戴国兴以青春播撒的革命火种,都化作鲜活画卷在队员们眼前展开。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文字,而是奔涌的浪潮,在年轻胸膛里激荡。
(团队成员参观藕塘革命纪念馆。张思齐供图)
这份激荡并未随参观结束而停歇。队员们与纪念馆工作人员围坐座谈,思想的溪流在此交汇。他们深知红色剪纸的生命力源于历史真实,细致探讨如何挖掘史料、严谨考证,让每幅作品的人物、场景、器物都经得起推敲;更思考如何为红色文化注入新活力:用AI让剪纸场景“活”起来,开发融入新四军元素的文创,以短视频讲述剪纸背后的故事,让英雄从历史中走出,变得有血有肉。这场对话,让历史的庄重与青春的温度找到了共鸣的支点。
(团队成员与藕塘革命纪念馆交流讨论。张思齐供图)
7月31日,实践队的脚步迈向原野上的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三十亩土地上,草木葱茏,安息着七百多位抗战时期牺牲的新四军年轻战士。21.74米高的纪念碑铭记着浴血岁月,主雕塑中那只破地而出的手臂,托举着未竟的理想与对光明的渴望。年年绽放的勿忘我,诉说着“永远不要忘记”的嘱托。大桥战斗中仅留9元1角和烟斗的营长、府尖山激战中坚持重返前线的战士,还有临终叮嘱“等胜利了告诉我”的张泽国,他们的故事早已刻入民族记忆。
(团队成员参观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张思齐供图)
实践队的青年们,以剪纸为犁铧,深耕这片红色沃土。他们将藕塘的烽火、王小庙的赤诚,化作方寸间的艺术。这些作品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情感纽带,用年轻人的方式诉说着“从未忘记”。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浪潮”实践队的行动,正是红色基因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注脚。他们以剪刀为笔,以创新为翼,让剪纸的红映照历史的红,让青春的光辉映信仰的光。那些长眠的英魂或许无名,但当青年们接过精神火炬,他们的理想便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化作永不熄灭的星火,照亮民族复兴的前路。
通讯员: 黄馨怡 李若昀
稿件题材:文字投稿
稿件类型:实践纪实类
团队全称:上海电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新四军精神传代代,红色文化起浪潮”暑期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