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三下乡“探访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实践主题

    时间:2025-08-13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我校东南阙里·古城新相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8日走进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在专业讲师的引领下,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探寻之旅。

  活动当天,同学们怀着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好奇踏入家庙。在讲师的带领下,他们首先来到家庙的标志性建筑前。讲师从家庙的历史沿革入手,讲述了孔氏南宗家庙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与传承,以及它在儒家文化传播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同学们围在讲师身旁,仔细聆听,眼神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并不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讲师交流探讨。

  接着,讲师按照研学路线带领大家依次参观家庙内的各个区域。
  首站来到大成殿。推开厚重的木门,殿内的景象豁然展开:正中央的孔子塑像高约三米,头戴十二旒冕冠,身着玄色章服,双手交叠于胸前,面容饱满温润,既有学者的沉静,又不失长者的亲和。塑像两侧的墙壁上,是长达十余米的工笔壁画,从“杏坛讲学”的热闹场景,到“韦编三绝”的专注画面,一笔一划都细腻地还原了孔子的生平典故,连弟子们的衣着神态都各有特点。

  随后,大家移步至陈列着古代礼器、乐器的区域。玻璃展柜内,一组青铜礼器格外醒目。据考证是明清时期祭祀孔子时所用的器物,庄重的造型透着对礼仪的敬畏。不远处的展架上,悬挂着一套仿制的编钟,大小不一的钟体按照音律排列,旁边还摆放着一架古琴,琴身刻有“和乐”二字。这些器物虽已不再用于实际演奏,但仍能让人联想到古人“钟鼓齐鸣、礼乐相和”的盛大场景,直观感受到儒家“以礼治国、以乐化人”的理念。
  目光一转,泗浙同源会客厅映入眼帘。这间厅堂采用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木雕门窗上镶嵌着“泗”“浙”二字的篆体纹样。讲师介绍,这里的“泗”特指山东曲阜的泗水,是孔子出生地的象征;“浙”则代表衢州所在的浙江地区。这间会客厅,正是明清时期孔氏后裔接待来自曲阜宗亲的地方,堂内悬挂的“同源”匾额,便是两地孔氏血脉相连、文化同根的见证,也让儒家文化在南北交融中更具生命力。

  之后,众人走进孔氏长廊。长廊全长五十余米,青石板地面被岁月磨得光滑,两侧的墙壁上挂满了历代孔氏先贤的画像。从手持竹简、神情专注的孔伋(子思),到伏案著述、眉峰微蹙的孔安国(汉代经学家),再到身着官服、目光坚毅的孔尚任(《桃花扇》作者),每幅画像旁都附有简要的生平介绍,标注着他们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

  最后,我们来到了后花园。园内种植着松柏、翠竹、玉兰等草木,四季常青,与青灰色的亭台相映成趣。园子中央有一方半月形的池塘,池水清澈见底,数十条金鱼在水中游弋,红、白、黑三色的鱼鳞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与岸边的垂柳、水中的倒影构成一幅灵动的画面。这池鱼看似寻常,却暗含深意: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而鱼在水中自在生长,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写照,恰如其“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不必刻意征服自然,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在与天地万物的相处中实现平衡与安宁。


  社会实践团队的小张和小马都表示,此次参观让他们对儒家文化有了新认识和深刻触动。小张说,过去课本上“仁义礼智信”等概念很抽象,而这次在大成殿听讲师结合史实讲“仁政”,在礼器区看到象征秩序的实物,才明白“礼”是社会纽带、“智”含洞察担当,真切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厚重及当代意义,决心从日常做起传承,让“和而不同”等理念焕发新活力。

  据家庙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衢州孔氏南宗家庙,通过这样的实地参观和学习,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家庙也将继续发挥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