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温州文成县玉壶镇——这个著名的侨乡,浙江工商大学初“芯”智治 · 智绘“芯”途实践团有幸采访了石雕技艺传承人、青年返乡创业典范胡植柱先生。一把刻刀,一块顽石,在他手中化作沟通古今、连接中外的桥梁,更成为激活乡村、启迪青年的生动教材。
以石为媒:让世界听见侨乡故事
作为“侨二代”,胡植柱先生深谙海外游子的乡愁。他不仅继承了精湛的石雕技艺,更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过去一年,他带着承载文成记忆的石雕作品,站上了意大利都灵国际书展的舞台。当异域的目光在这些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的作品上停驻,惊叹于中国非遗的精妙时,胡先生感到无比自豪。“石雕是凝固的乡音,”他告诉我们,“让海外华侨和外国友人通过这些作品了解我的家乡,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是我最大的心愿。”他的作品,已成为海外侨胞寄托乡思的精神纽带,更向世界展示了非遗技艺蕴含的巨大商业潜力。为了让侨胞后代不忘根脉,他还积极利用线上直播等新兴互联网传播形式,让远在海外的“侨三代”、“侨四代”也能实时触摸、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扎根乡土:为乡村注入“石”尚活力
回到文成,胡先生思考的是如何让古老的石雕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他敏锐地将石雕艺术与当地文旅资源、侨乡文化深度融合。实践团成员在胡先生的工作室看到那些融入刘伯温故里元素、描绘天顶湖风光的石雕作品,不仅精美绝伦,更如同一部立体的地方志,无声地诉说着家乡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图景,串联起古今的对话。胡先生坚信,“非遗+文旅”是激活乡村的重要路径。
薪火相传:从传承者到青年引路人
深知传承的关键在于青年,胡植柱先生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他走进多所中学和高校,身份已悄然从技艺的守护者转变为文化的推广者。他手把手地教学生们感受石头的温度,聆听刻刀的声音,让更多年轻一代认识、喜爱并愿意传承这份宝贵的本土非遗。“看着孩子们眼中对石雕的好奇和兴趣,我就看到了希望。”胡先生如是说。
青年归巢: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胡植柱先生本身就是青年返乡、投身乡村建设的杰出榜样。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发展条件,毅然回到家乡文成,将满腔热忱倾注于石雕事业和家乡发展。他的努力获得了广泛认可,成为全国工会代表、温州市人大代表。他用自己的经历向实践团成员们生动诠释:“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年轻人的智慧和力量。越努力,越幸运,这不是空话,梦想的种子,唯有在故乡的沃土上,用坚守与奋斗去浇灌,才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寄语青年:扎根乡土,勇敢追梦
采访中,胡先生与实践团成员们亲切交流,热情分享了他归国创业的心路历程和非遗传承的宝贵经验。他鼓励青年学子:“要勇于追逐自己的梦想,更要敢于扎根脚下的土地。广阔的乡村天地大有可为,期待广大青年学子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青春的激情,为乡村振兴贡献实实在在的力量。”实践团成员仔细观摩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雕刻作品,指尖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纹路与匠心的温度,深切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如今,胡植柱先生依然步履不停,为推广家乡文化而奔走。他以石雕为笔,以匠心为墨,在故乡与世界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文成的故事、侨乡的情怀、中华非遗的璀璨,通过这无声却有力的“石语”,传得更远,被更多人听见和铭记。他的故事,是匠心坚守的赞歌,更是对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建设的深情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