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福农学子三下乡:从“靠天吃饭”到“智耕山海”

    时间:2025-08-14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630日,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智耕山海,食育未来”实践队,在郑旭媛、卢素兰、唐雅琳、张祎彤四位老师带领下,走进漳州龙海区、长泰区、漳浦县。队员们循着当地的山、海、田脉络,实地探访科技如何为“大食物观”的落地赋能,感受“向山林要绿富、向耕地要粮安、向海洋要渔丰”的生动实践。

山:科技添力,红果串起致富链

实践队第一站来到龙海区浮宫镇际都村,探寻“向山林要食物”的门道。在村里的杨梅科技小院,队员们看到智能大棚里藏着“玄机”——精准控温控湿不仅减少了病虫害,配合有机肥使用,还让杨梅品质更上一层楼。这里的大棚特级杨梅能卖到100元一斤,精品果率高达80%,比普通露天杨梅溢价不少。村民们还琢磨出分级定价的法子,普通果10元一斤,精品果40元一斤,特级果得提前预约才能买到。大家不光卖鲜果,还把杨梅做成酒、晒成干,约20%的农户通过电商直销产品。每到6月采摘季,农户们搞起的体验活动,单月就能吸引上千名游客,顺带拉动了餐饮、民宿生意,形成了“鲜果+加工+农旅”的融合产业链。如今,际都村9000多亩杨梅林占了林地面积的80%以上,贡献了全村70%的经济收入,90%以杨梅为主业的农户,年均净利润能有8-10万元,这颗红果真成了“致富果”。

图为实践队与村干部、科技小院责任专家在智能大棚内合影 (周宇瑾 摄)

田:良种配巧法,筑牢粮菜根基

在龙海区东园镇港边村,实践队参观了厦门大学的现代农业科研基地。黄荣裕教授介绍,基地已培育出19个优质稻新品种,像拿了省科技一等奖的“佳辐占”,每年推广15-20万亩,还是机械收割再生稻的首选品种。基地里那套900万元的“田间作物高通量表型检测系统”,集成了多种先进技术,能实时监测水稻生长,精准定位每一株水稻,检测效率大大提高。队员们还走访了乡村振兴果蔬产业传习所,了解到当地1000多亩特色蔬菜基地,靠“农业经济实体+基地+农户”的模式,结合智慧农业和电商销售,年产值能达2500万元。

图为黄荣裕教授向实践队介绍“田间作物高通量表型检测系统” (周宇瑾 摄)

而在长泰区陈巷镇西湖村,2000亩鲜食玉米基地依托高标准农田,推行玉米与水稻轮作,既改善了土壤,又减少了病虫害。滴灌技术替代了人工浇肥,省了不少人力成本。考虑到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今年政府开始推玉米政策性保险,给农户们吃了颗“定心丸”,这正是“向耕地要粮菜”的鲜活体现。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驻村研究生进行交流 (周宇瑾 摄)

海:生态养殖,蓝色粮仓结硕果

实践队来到龙海区海澄镇上寮村,在对虾科技小院里,“四池三坝”设施使得污水变清流!这里利用“高校+企业+农户”的模式,带动5000多户养殖户搞健康养殖。通过虾苗抗逆筛选技术大大提高了成活率,每年能出10亿尾优质虾苗;同时,循环水养殖系统让对虾亩产稳定在1000斤左右。技术团队每月还去5-10个养殖区做指导,关键期手把手教放苗、投料,保证养殖户能掌握技术。目前这些技术已辐射到龙海区13个乡镇,推广面积3981.5亩。

图为集美大学教授向实践队介绍智能养殖系统 (周宇瑾 摄)

最后一站是漳浦县佛昙镇东坂村,这个“中国河豚第一村”让队员们眼前一亮。村里首创的“鱼虾贝”生态立体养殖模式,解决了野生河豚毒素不可控、供给不稳定的问题。在系统的全链条培训下,东坂村从育苗到加工样样教,带动500户养殖户搞起了1.1万亩养殖。村里不光有企业加工河豚鱼丸、鱼肠,还靠河豚文化节、美食街搞起了文旅,形成“养殖+加工+文旅”的产业链,让曾经的“高危食材”变成了带动全村致富的“黄金产业”。

“智耕山海,食育未来” 实践队在漳州多地的调研实践中,队员们深入考察山、海、田多元业态,探寻科技赋能 “大食物观” 的创新实践。通过实地调研杨梅产业、优质稻培育、对虾养殖、河豚产业等发展模式,同学们深刻感知科技与农业融合的生动现状,深度理解 “科技赋能”“三产融合” 等路径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价值,为 “大食物观” 落地与乡村产业升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新思考。

图为实践队合影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