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契合东北林业大学2025年暑期三下乡“万名学子入林海”的实践主题,近日,东北林业大学土木与学院“‘砼’夯基石,‘齐’绘坦途”实践队奔赴齐齐哈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东北林业大学捐赠给泰来县的白桦林广场、泰来县污水处理厂与扎龙自然保护区等地,通过实地调研、专业学习和志愿服务,切身感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本次活动获得了泰来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泰来县副县长黄英来的悉心关怀下及泰来县住建局副局长张宪明的陪同指导下,实践得以多维度视角切入、向立体化层次延伸,顺利达成预期目标。
实践团队首站来到泰来县白桦林广场,这片占地50公顷的林地由东北林业大学捐赠种植,共计20000棵白桦树。在讲解员韩雪娇的详细介绍下,队员们深入学习林地的土壤改良、树种培育及日常管护等保护知识的同时,亲身体验了树苗枯枝修剪、杂草清理等工作,直观感受到每一棵白桦树的茁壮生长的背后,凝聚着长期科学管护的细致付出。如今,白桦林广场已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成为校地多年携手发展、共谋振兴的生动见证。
随后,实践小队来到泰来县污水处理厂进行交流学习。这座现代化污水处理厂采用先进工艺,日处理能力达2万吨,承担着全城生活污水与部分工业废水的净化重任。污水处理厂负责人李云恺带领队员们参观了完整的污水处理流程,从格栅间到生物反应池,再到深度处理单元,详细讲解各环节的工作原理。“污水处理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一门需要精益求精的艺术。”队员刘一涵在参观后表示。
在座谈交流环节,李云恺告诉队员们:“污水处理厂如同城市的‘肾脏’,既守护着水体生态的洁净,更让泰来县在‘污水变清流’的循环中,为百姓筑牢了生态宜居的生活根基。”队员们深刻意识到污水处理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更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团队队长郭泓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通过这次实践,我们更加坚定了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念。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守护碧水蓝天贡献力量。”
结束泰来县的实践后,实践队前往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湿地生态考察。在这片21万公顷的湿地上,栖息着全球五分之一的丹顶鹤种群。团队成员此行恰好赶上“丹顶鹤放飞”的环节,队员们认真观察记录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等珍稀动物的外观特征及栖息情况并对湿地保护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实践队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了解了丹顶鹤及湿地保护的知识,更深入学习了环保烈士徐秀娟的感人事迹。队员们对现场游客进行了采访,当问及“是否听说过娟子的故事”时,游客们纷纷点头。徐秀娟,这位东北林业大学校友,曾在扎龙保护区用体温温暖难以自然孵化的鹤蛋,成功实现人工繁育突破。而后,她跨越千里,从扎龙湿地远赴黄海之滨,投身濒危丹顶鹤保护事业。在一个寒夜,她为寻找走失幼鹤,顶风冒雪深入茫茫滩涂,最终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守护生态的路上。徐秀娟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触动着每一位队员,也让大家守护生态环境的信念愈发坚定。
实践队将东北林业大学林场作为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林场内,科研人员培育的幼苗茁壮成长,护林人巡山的足迹蜿蜒绵长,处处彰显着东林人深耕生态保护的坚定信念。队员们脚踏林场坚实的土地,触摸年轮里沉淀的绿色初心,深刻体悟到东北林业大学对生态环保事业的赤诚与坚守。这份厚重的精神传承化作澎湃动力,激励着队员们怀揣满腔热忱,以矢志践行生态文明的坚定信念,扎根林海守护这片绿色屏障。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泰来县人民政府结合活动主题和内容,对接、协调各有关单位,给予了全面的缜密配合,为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队员们在白桦林广场体会到校县合作的深厚情谊,在泰来县污水处理厂见证了科技赋能生态治理的硬核实力,在扎龙湿地领略到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更在徐秀娟的事迹中感悟到奉献的力量。
未来,东北林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将凭借在道路、桥梁、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专业技术和科研方面与泰来县持续深化合作,双方将为实现生态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共同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愿景。同时,“‘砼’夯基石,‘齐’绘坦途”实践队队员们会将这次的实践教育铭记于心,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增强自身本领,主动肩负起生态保护使命,将个人理想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以青春之力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