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问题已成为重要挑战。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这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智慧养老等创新模式,推动养老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科技赋能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长青藤"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苏州多家数字化养老院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从智慧养老设备应用、服务模式创新、管理体系优化等多维度,系统探究数字养老的发展现状、面临痛点及突破路径,为完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实践参考。
昆山探索"智慧养老"新路径:数字化赋能与区域协同发展
昆山市作为长三角地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县域之一,近年来积极试点"智慧养老"新模式。"长青藤"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昆山调研,全面了解当地养老服务的数字化转型现状。
调研团队在昆山玉诚护理院发现,该院已全面部署清雷科技数字医养解决方案,该系统包括贝加安智慧养老平台、触屏电脑可视化中心和毫米波雷达监测产品,实现了对长者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通过数字化手段,我们能更精准地掌握长者的健康状况,及时提供个性化的医养服务。"护理院负责人介绍道。
然而,团队在走访昆山尊容颐养院、昆山市福利院等机构时发现,类似数字化应用尚未得到普及。这一现象反映出昆山市养老机构数字化发展存在不均衡问题,部分传统养老机构在技术应用和资金投入方面仍面临挑战。
调研显示,昆山市养老机构布局呈现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多数养老院集中在城西地区,近年来西部医疗区的不断完善,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了便利。同时,昆山政务服务中心西区集中办理社会保障业务,进一步优化了老年人的办事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不在医疗核心区的养老机构也配备了相应的医疗资源。例如,部分偏远地区的养老院通过与周边医院建立合作关系,确保老年人能够就近获得医疗服务。这种"医养结合"的区域协同模式,有效提升了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在苏康养·海峡康养人才培训基地,团队了解到这个2024年新建的综合性培训平台正在为养老行业输送新质养老人才。
苏州"虚拟养老院"引领智慧养老新趋势: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
“长青藤”团队实地探访了苏州"虚拟养老院"智慧平台,这一创新模式正重新定义现代养老服务。该平台由姑苏区政府主导建设,通过智能终端为2.3万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紧急呼叫、健康监测、送餐上门等,实现服务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有效降低机构养老压力达30%。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监测手表、紧急呼叫装置等智能设备。"这些设备操作简单,却能给老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团队成员表示。
在康养之家·吴园,这个以苏州博物院和苏州园林为设计灵感的高端养老社区,数字化设备与传统文化元素完美融合。触屏电脑可视化中心不仅提供便捷服务,更成为连接老人与现代科技的桥梁。
在吴江区永鼎护理院的走访中,团队与老人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与一位武汉大学退休教授交谈中,她虽然听力衰退,我们交谈有一些困难,但老人眼中闪烁的喜悦光芒,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再先进的科技也无法替代亲情的温暖。"数字化确实提升了养老服务的效率,但家人的陪伴才是老人最需要的。"护理院负责人感慨道。
调研发现,苏州的智慧养老模式正在形成"科技+人文"的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虚拟养老院等创新平台提升服务效率,另一方面注重保留传统养老中的人文关怀。这种平衡发展的理念,或将成为未来养老产业的重要方向。
昆山与苏州智慧养老模式对比研究:县域实践与都市创新的双城启示
昆山作为县域试点,呈现"小而精"的特点。其智慧养老建设主要聚焦机构养老数字化改造覆盖范围相对有限,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现象。而苏州主城区则体现"大而全"的特征,形成规模化服务网络,展现出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昆山面临的主要是"基础性难题":资金不足导致数字化普及率低,仅30%机构部署智能系统,农村地区覆盖薄弱。苏州的挑战在于"高质量发展":如何避免科技应用带来的情感疏离,维持虚拟服务与现实关怀的平衡。
昆山的实践为县域提供了可复制的"医养区域协同"样板,其低成本解决方案适合向中小城市推广。苏州的创新则代表了大城市智慧养老的进阶方向,其平台化运营模式和人文科技融合经验,对经济发达地区具有示范意义。
两地的对比揭示了智慧养老发展的梯度性特征——昆山着重解决"从无到有"的基础覆盖问题,苏州探索"从有到优"的品质提升路径。未来应加强市县联动,推动昆山的区域协同经验与苏州的平台技术优势互补,共同构建长三角智慧养老示范区。值得注意的是,两地都验证了"科技是手段,人文是根本"的发展规律,这一认知对全国养老体系建设具有普遍启示。供稿图文: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