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贯云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江苏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开展为期两天的“探访珠算非遗传承,探寻文化活态路径”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互动体验等方式,系统梳理珠算从实用工具到文化符号的演变历程,解码这一世界非遗在当代的传承创新密码。
一馆藏千年:算具里的匠心与文明印记
坐落于濠河之畔的中国珠算博物馆,宛如一座串联古今的“计算文明宝库”。步入展厅,一件明代紫檀木算盘率先吸引了实践队员的目光。“这是现存最大的实用算盘,长2.08米、185档,采用全榫卯结构拼接,没有一根铁钉。”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指着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介绍,“更令人惊叹的是,每颗算珠的误差不超过0.1毫米,即便历经数百年,仍能灵活拨动。”
在“材质演变展区”,队员们看到了从远古陶算、青铜算筹,到明清硬木、黄铜算盘,再到近代玉石、象牙算具的完整序列。“选料是制作的第一步,比如这柄清代象牙微雕算盘,工匠要先从整根象牙中筛选无裂纹的部分,再经十余道打磨工序才能成型。”讲解员拿起展柜中的复刻品,展示算珠上雕刻的缠枝纹,“纹饰不仅是装饰,更能增加拨珠时的摩擦力,体现了功能与美学的完美融合。”
图为木质算盘展区。高佳 供图
展柜里的千余件算具,默默诉说着珠算的“黄金时代”。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上至朝廷户部核算钱粮,下至商铺掌柜记账,珠算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当时南通作为漕运枢纽,商号林立,算盘声响彻街巷,甚至有‘一把算盘定盈亏’的说法。”研究部主任补充道,这种全民性的使用,让珠算文化渗透到方言、谚语中,比如“三下五去二”已成为民间俗语,足见其影响力。
图为实践团队于中国珠算博物馆材质演变展区 高佳供图
指尖上的智慧:古今对话中的技艺传承
“‘上二下五’的珠型结构,暗合‘五升十进’的数理逻辑,拨珠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在互动体验区,珠算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了“归除口诀”运算,只见其手指在算珠上灵活翻飞,不到10秒便完成了一组三位数乘法运算,令队员们惊叹不已。
图为古算撷英展区。高佳 供图
队员们尝试用不同形制的算盘演算简单加法,却频频出错。“看似简单的‘三下五去二’,实际需要无名指、中指、食指协同发力。当看到电子屏上“珠算与计算机速度对比实验”时,大家更感震撼:在特定数值运算中,熟练珠算者的速度竟与初级计算机操作不相上下。
“珠算的价值不止于计算。”传承人强调,“它训练的是一种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计算‘13+8’时,要在脑中构建‘8=5+3’的拆分模型,这种思维方式是电子设备无法替代的。”他透露,如今仍有不少家长带孩子来学习珠算,“有个孩子练了三年珠心算,数学思维明显提升,这正是传统技艺的当代生命力。”
从课堂到赛场:教育创新激活传承动能
“2013年珠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博物馆教育推广部主任向队员们展示了一组数据:目前南通已有27所小学将珠心算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从一年级开始系统授课,累计培养出3位世界冠军、6位全国冠军,江苏省内更是连续19年保持领先。
在“珠心算教育展区”,队员们看到了一套AR卡通教具:扫描算珠,屏幕上便会出现古人用算盘分粮、记账的动画场景。“传统口诀抽象难懂,我们把‘一上一’转化为‘一颗算珠跳上台’,让低年级学生更容易理解。”教育推广部主任点开一个线上闯关小程序,“‘古人分粮’‘商贾记账’等任务,去年吸引了超万人次参与,年轻人占比超六成。”
更具创新性的是一款智能训练仪:保留实体算珠触感,内置传感器可实时纠正指法,后台还能通过数据分析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现在已有12所实验学校引入这套设备,学生的珠算水平提升速度比传统教学快30%。”负责人介绍,通过“以赛促学”,南通学子在国际赛事中屡创佳绩,“去年在新加坡举办的世界珠心算锦标赛上,我市选手王梓涵以满分成绩夺冠,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珠算的活力。”
活态传承路:从工具到符号的文化跃迁
在文创展区,队员们发现了珠算元素的“现代演绎”:结合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算盘书签、以当地古桥“文峰桥”为原型的算珠模型、刻有“九九乘法表”的文创笔记本……“这些产品去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说明传统技艺离生活并不远。”博物馆文创部工作人员说。
“珠算的传承,既要守得住内核,也要找得到新表达。”采访中,传承人多次强调这一理念。他介绍,近年来博物馆联合高校研发了“珠算数理思维课程”,将其融入中小学数学课堂;与剧团合作编排的儿童剧《算盘精灵》,用故事化方式讲解珠算历史,已巡演30余场。
实践接近尾声时,队员们在博物馆前合影。“最初以为珠算是‘老古董’,但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它藏着古人的智慧,更有着适应现代社会的活力。”团队负责人总结道,“南通的实践证明,非遗不是束之高阁的展品,而是能通过创新融入当代生活的‘活态文化’。”
图为实践团队于中国珠算博物馆前合影。高佳 供图
珠算文化的未来展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
此次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实践团队的南通珠算探访之旅,不仅让队员们近距离触摸到了千年珠算的历史脉络,更深刻感受到了这一世界非遗在当代的蓬勃活力。从博物馆里千余件承载着匠心与文明印记的算具,到传承人指尖翻飞间展现的“眼手一心”技艺,再到校园中AR教具、智能训练仪与珠心算教育的融合创新,珠算正以多元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如今,珠算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计算工具属性,成为一种承载着数理智慧、思维训练价值的文化符号。南通27所小学的珠心算课程、年超万人次参与的线上互动活动、畅销的珠算文创产品,以及在国际赛事中屡获佳绩的少年选手,无不证明:传统非遗并非束之高阁的“老古董”,而是能在与当代教育、科技、生活的碰撞中焕发新生的“活态文化”。
正如珠算非遗传承人所言,守好“五升十进”的数理内核,探索更多元的现代表达,珠算这门指尖上的智慧,必将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奏响“三下五去二”的传承强音,让千年文脉在创新中绵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