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长征路•青年说”实践队:重走红色足迹,让革命精神在青春中传承

    时间:2025-08-13     阅读:
    来源: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教育学院“长征路•青年说”实践队
  
  2025年7月12-14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教育学院“长征路•青年说”实践队队员陆续奔赴甘肃会宁、宁夏六盘山、江西瑞金、四川邛崃等地的红色旧址,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队员们以实地走访、深度交流为路径,探寻长征历史轨迹,解码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用青春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让沉睡的历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一、江西瑞金:红井清泉里的为民初心
  瑞金红井,是红军与群众鱼水情深的生动见证。1933年,毛泽东同志带领战士在沙洲坝挖掘水井,解决了当地群众饮水难题,“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从此流传。
  陈列厅内,锈迹斑斑的打水工具、群众用过的水桶依次排列,这些“见证者”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实践队成员来到红井旁,看着清澈井水与鹅卵石砌成的坚固井壁,听讲解员讲述红军勘察水源、挖掘水井的往事——这口井不仅解了饮水之困,更拉近了军民距离。
  附近旧址的墙上,“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标语清晰可见。队员们轻抚墙面,真切感受到红军为百姓谋幸福的决心。当地老人回忆:“以前吃水要走很远的路,红军来了才过上方便日子,现在日子越来越好,打心底感谢党和政府。”
  这份感动化作实践动力:队员们计划用“思政微课”走进校园社区,结合短视频“碎片化传播”,让红井精神从历史符号变为激励奋进的力量,让“为民服务”的初心在青春中延续。
  图为红井纪念碑。梁慧平 供图
 
  二、四川邛崃:烽火旧址里的革命火种
  邛崃红军长征纪念馆,承载着红军过境川西的烽火记忆。1935年,红军辗转至此,留下无数战斗足迹与军民鱼水情故事。
  陈列展厅里,锈迹斑驳的步枪、字迹模糊的行军日记、制作宣传标语的工具,让课本里的长征变得可触可感。立体路线地图上的红色箭头,勾勒出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实践队成员来到石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青石板路通向当年红军指挥香炉山阻击战的关键场所。讲解员指着墙壁上的作战痕迹:“敌人来势汹汹,红军凭智慧与勇气以少胜多,成功守护革命火种。”
  红军亭内“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直白表达着红军为百姓求解放的理想。当地老人感慨:“以前生活艰苦,在共产党带领下才一天天变好,感谢党和党中央。”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石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邓秋焰 供图
 
  三、宁夏六盘山:高山之巅的信仰力量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见证了红军翻越长征最后一座高山的壮举。88年前,筋疲力尽的红军战士凭着热血与信仰翻越六盘山,留下坚定脚印。
  展柜中一双破旧草鞋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粗糙草绳编织的鞋面多处磨损,光滑的鞋底诉说着二万五千里的征途。宣讲员介绍:“30万红军在四渡赤水中与死神赛跑,在娄山关的硝烟里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这双草鞋承载的不仅是足迹,更是‘理想高于天’的信念。”
  复原的红军指挥场景里,土坯墙、旧桌椅和作战地图还原着决策现场。“毛泽东同志在六盘山顶写下‘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绝境中的豪迈。”宣讲员指向墙上投影的诗句,队员们仿佛看见先辈在风雪中前行的身影。一面镌刻着1964位烈士姓名的纪念墙更让人震撼,“长征路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战士倒下”的话语,让大家深刻体会到当下生活的珍贵。
  登至山顶,《清平乐・六盘山》纪念碑屹立云端。队员们感悟到:新时代的“长征路”从未远去——实验室里与数据较劲的日夜,是跨越科技封锁的“娄山关”;乡村振兴中踏遍泥泞的脚步,是攻克发展壁垒的“腊子口”,每个人的坚持都是在翻越自己的“六盘山”。
  图为纪念馆中陈列的长征时期红军所使用过的生活用品。马晓红 供图
 
  四、甘肃会宁:会师旧址里的胜利密码
  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镌刻着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光辉印记。1936年,三大主力在此会师,结束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每寸土地都见证着伟大转折。
  展厅内,斑驳的会师旗帜、泛黄的会师电报、战士用过的炊具静静陈列,这些“活档案”让课本里的故事有了温度与重量。动态复原的会师场景、标注着行进路线的地图,无声诉说着不朽传奇。实践队成员来到当年红军将领商议会师事宜的旧址,青砖地面、原貌陈设仿佛将时光拉回1936年——正是在这里,将领们敲定会师庆典细节,部署后续革命行动,让长征胜利的火种燎原。
  胜利亭中“长征胜利万岁”的苍劲标语,是红军历经艰险后的豪迈宣言。老讲解员摩挲着展柜里的旧草鞋,讲述着乡亲们分粮支援红军的往事:“现在日子富裕了,但‘拧成一股绳’的劲儿不能忘。”这番话让队员们决心创新传承方式:将红军故事改编成“情景式思政课”,带着复刻展品走进校园;用镜头记录会师旧址旁的乡村振兴新貌,剪辑成“历史与当下”对比短视频,让团结奋进的精神在奋斗中“鲜活”绽放。
  队员们领悟到,传承长征精神不是复刻历史,而是用“思政微课”“短视频”等新方式,让革命火种在新时代找到青春表达,让“不畏艰难、为民奋斗”的精神永续传承。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馆口。李亚楠 供图
 
  青春接力:让红色基因流淌不息
  从会宁的会师荣光到六盘山的信仰丰碑,从瑞金红井的为民情怀到邛崃旧址的战斗记忆,实践队成员的脚步串联起长征历史的重要节点。那些斑驳的文物、鲜活的故事、动人的传承,让革命精神从“历史记载”化为亲历的震撼。
  返程途中,队员们心中早已明晰:红色传承不是简单的“看展品、记史实”,而是让历史与当下联结。当情景式思政课走进校园,当对比短视频点亮屏幕,当每个年轻人在自己的“长征路”上坚定前行,不怕牺牲、团结奋进、为民服务的精神便会如不息火种,在新时代的征途上永远燃烧,照亮向着远方前行的每一步。
  (通讯员 林仁熠)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