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为响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激发公众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为紫砂技艺传承注入新生力量,一只由23级与24级上海立达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共同组成社会实践团队将依托 “三下乡” 活动平台,怀揣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设计赋能的责任感。开展宜兴紫砂文化宣传项目。本次项目旨在以非遗传承为核心,通过文化赋能、技艺传播、产业联动,实现 “保护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培育文化自信” 的多元目标,让紫砂文化 “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
非遗传承,照亮复兴之路
初遇宜兴:陶都的气息藏在街头巷尾
刚到宜兴,就被这座城市的“陶味”包裹。路边的店铺陈列着各式紫砂壶,墙上的壁画描绘着揉泥、拉坯的场景,连公交车站的设计都融入了陶土纹理——原来紫砂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流淌在城市血脉里的日常。带着这份好奇,我们的首站目的地直指前墅龙窑——这座被誉为“活化石”的古龙窑,正等着我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龙窑深处:千年窑火里的紫砂基因
站在前墅龙窑前,立刻被它的气势震撼:依山而建的窑体像一条卧龙,青灰色的窑身爬满岁月的痕迹,窑口的砖石被烟火熏得黝黑发亮。向导告诉我们,这座龙窑从明代延续至今,是目前国内少数仍在使用的古龙窑之一,紫砂器的“火的艺术”在这里被一代代窑工守护了数百年。
沿着窑身漫步,我们看到了窑工们曾经揉泥的石臼、码放匣钵的架子,甚至能在窑壁上摸到因高温而凝结的釉泪。“龙窑烧窑全凭经验,火候、时间、柴薪都得拿捏精准,一窑好货背后是几十年的功夫。”向导的话让我们明白,紫砂非遗的传承,从来不只是技艺的复制,更是匠人对“泥与火”的敬畏与默契。在龙窑展示馆里,从明代的粗陶片到现代的紫砂精品,一件件展品串联起紫砂从实用器皿到艺术瑰宝的演变,也让我们读懂:所谓非遗,正是在这样的坚守中生生不息。
沿着窑身漫步,我们看到了窑工们曾经揉泥的石臼、码放匣钵的架子,甚至能在窑壁上摸到因高温而凝结的釉泪。“龙窑烧窑全凭经验,火候、时间、柴薪都得拿捏精准,一窑好货背后是几十年的功夫。”向导的话让我们明白,紫砂非遗的传承,从来不只是技艺的复制,更是匠人对“泥与火”的敬畏与默契。在龙窑展示馆里,从明代的粗陶片到现代的紫砂精品,一件件展品串联起紫砂从实用器皿到艺术瑰宝的演变,也让我们读懂:所谓非遗,正是在这样的坚守中生生不息。
周边寻踪:从庙宇到工坊,陶文化的多维印记
离开龙窑,周边的配套设施更让我们感受到陶文化的深度浸润。不远处的火神庙里,香炉袅袅,这里曾是窑工们烧窑前祭祀祈福的地方——对火神的敬畏,实则是对自然的尊重,对手艺的虔诚,这种朴素的信仰,早已成为紫砂文化的一部分。
转角遇到的“古窑咖啡”则是传统与现代的奇妙融合:咖啡杯底嵌着龙窑烧制的灰釉杯垫,拉花图案复刻了经典的“东坡提梁壶”造型,店主笑着说:“来这儿的游客,喝的不仅是咖啡,更是一份陶都的心意。”而正在复建的窑货码头,据说曾是龙窑瓷器运向各地的起点,如今虽未完工,已能想象出当年“舟楫往来,窑货满仓”的热闹景象。
首日小结:传承的种子,在脚下这片土地生根
夕阳西下时,回望前墅龙窑,窑顶的杂草在风中轻摇,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一天,我们不仅看到了古龙窑的恢弘、紫砂技艺的精妙,更触摸到了“传承”二字的重量——它藏在窑工布满老茧的手掌里,藏在火神庙的袅袅香火中,藏在年轻人用现代方式解读传统的巧思里。
三下乡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而我们与紫砂非遗的故事,已在宜兴的窑火与陶香中,写下了温暖的第一笔。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走访匠人、探寻工坊,让这份对非遗的热爱,在实践中慢慢沉淀、生长。
古窑依翠峦,薪火脉相延。
紫泥承古韵,抔土续遗篇。
手作凝匠心,文脉代相传。
明朝茶烟起,再品紫砂缘。
(朱姝妍 孙雨欣 尹心怡 邓皓月 杨雨馨 钟煜昂 沈兆博 须屹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