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领青年学子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以科技赋能乡村教育、弘扬沂蒙文化与助力非遗传承,7月8日至11日,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圆梦教育”社会实践服务队走进临沂市郯城县,开展“3D打印・乐转郯城”主题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研学为主线,依托3D打印数字技术优势,创新打造“物理课堂+红色课堂+非遗课堂”三位一体实践模式,实践活动获“郯城教育微资讯”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官方平台报道。
一、物理研学:“3D打印”点亮社区科普之光
“圆梦教育”社会实践服务队首站抵达郯城县书苑府邸、书香檀悦与悦澜湾社区,开设物理实验科普课堂。郯城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育才、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蒋小鲁等有关领导到场慰问。
本次活动以“讲解+展示+实操”模式,精心设置3D打印工艺体验、红外循迹小车实验、合金空气电池系列实验三大环节:在3D打印工艺体验环节,队员们通过PPT系统讲解3D打印的概念、原理及应用,展示3D打印机及“拉布布”“哪吒”等打印模型,引导小学生们观察数字模型到立体实物的成型过程,感受打印技术在创意与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在红外循迹小车实验环节,大学生们从电子电路设计、传感器应用等知识切入,通过拆解小车硬件结构、演示电路连接逻辑,帮助小学生们直观理解“红外传感识别路线”的技术原理。在合金空气电池系列实验环节,队员们借助滑行飞机、巴士车、三轮车、电风扇等80套教具,组织小学生们分组观察电能实际产生的过程,并在动手操作中了解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红色研学:“3D建模”赋能红色传承魅力
7月9日,“圆梦教育”社会实践服务队前往郯城县求是小学旧址(中共鲁南第一支部)、郯城革命斗争史纪念馆、郯马民俗文化馆及郯子公园等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并借助3D打印技术为沂蒙精神创造性传承注入新活力。
通过观看史料展陈、聆听革命故事,队员们系统学习了郯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大革命时期到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以及郯马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深刻感悟郯城人民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与科研道路上“啃硬骨头”的劲头一脉相承,收获了面对专业难题时更坚韧的毅力。此外,队员们运用3D打印技术对郯城古城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建模与打印,并将成果融入社区物理课堂,以数字化手段延续红色文化脉络,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三、非遗研学:“3D技术”激发非遗传承活力
7月10日,“圆梦教育”社会实践服务队分别走进郯城县乐泉村与樊埝村,沉浸式探寻二胡与木旋玩具制作技艺的魅力,将非遗文化与3D打印技术深度融合,打造“非遗IP+3D制造”新模式。
步入乐泉村二胡博物馆,队员们在乐泉村党支部书记高庆林系统讲解下,详细讲解了二胡的历史文化和构造。随后,实践师生一行拜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胡制作技艺传承人高振保,观摩了二胡制作过程与近距离了解匠心传承故事。高振保先生谈道:“木材质地、蟒皮弹性都会影响音色,必须精益求精。”队员们纷纷表示这与实验中校准仪器追求毫米级精度如出一辙,要将这种工匠精神传承下去,应用到专业学习和实践中。
在樊埝村,木旋玩具第十五代传承人樊继美向实践师生逐一展示了琳琅满目的木旋制品,并在演示制作过程中介绍了木旋技艺“以木为料、以旋为法”的核心要义。在深度访谈中,同学们围绕技艺传承难点、年轻一代培养等问题与传承人深入交流。樊继美先生表示:“发扬传统工艺,一要勤学苦练打基础,二要多看多思拓眼界,更要敢‘走出去’交流,在碰撞中攒足创作灵感。”活动结束后,队员们运用3D打印机对二胡、木旋玩具进行建模与打印,并将成果融入社区物理课堂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注入新活力。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圆梦教育”社会实践服务队将物理知识科普与前沿科技展示相结合,助推“科技赋能”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未来,团队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持续优化研学课程内容,为地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持续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