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非遗油纸承志衷,艺愈童心照晴空

    时间:2025-08-15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西南医科大学"春蕾艺愈少年心,纸伞情绘志愿行"团队创新融合非遗文化与艺术疗愈圆满完成社会实践活动

2025年7月7日至14日,西南医科大学“春蕾艺愈少年心,纸伞情绘志愿行”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泸州市分水岭镇、大驿坝社区、龙祥社区,开展为期8天的艺愈童心活动。整体活动设计以油纸伞为载体,通过团队18名大学生志愿者沉浸式体验教学,为社区儿童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情绪教育,提升文化认同感。

一、分水岭镇:启程触竹识韧,情绪线条绘心

7月7日,活动启程于油纸伞的故乡——分水岭镇。通过非遗深度体验激活当地儿童文化记忆,唤醒油纸伞与情绪认知的联结。 “触竹·识韧”活动,巧妙将竹文化融入情绪教育,指尖每一次摩挲唤醒文化认同的每一点滴。“绘面·寄心”活动创意十足,将纸伞分为四宫格,对应“开心、悲伤、愤怒、平静”四种情绪。孩子们用彩色线条表达情绪节奏,再添画各种意象,让情绪成为“会呼吸的风景”。

图1.jpg

图1:儿童油纸伞绘画涂鸦照片

二、社区深化:多元叙事传情,共探情绪表达

7月8日至14日,实践队相继深入泸州市龙祥社区、大驿坝社区,进一步拓展活动覆盖面。团队依托“叙事疗法-具身感受-艺术疗愈”三阶框架,通过情绪分享、身体律动及集体创作等环节,引导儿童深化情绪体验,推动活动向纵深开展。

活动初始设定“击鼓传伞”环节,志愿者引导儿童通过叙事表达讲述自己的故事,伴随音乐节奏传递油纸伞,展现情绪的波动。后续开展“表情传递”游戏,现场儿童分组进行无声情绪传递,成功率超过50%,呈现出在非语言模式下情绪传递的力量。

图2.jpg

图2:儿童表情传递瞬间

“形象塑造”黏土制作环节中,12岁的儿童为自己塑造了黄色水果家族,包括香蕉、菠萝等,为我们展现出情绪的多元化。活动精华之处在“伞面涂鸦”活动,以油纸伞贯穿实践整体,探索非遗载体对非原生文化群体情绪能力发展的普适促进作用。

图3.jpg

图3:儿童黏土形象塑造作品

活动尾声,儿童分组参与大伞集体创作的环节,被赋予了深层的心理疗愈意义。这一设计旨在通过合作分享的互动模式,为孩子们搭建情绪共鸣的桥梁,让个体的心理体验在集体中得到接纳与呼应。6把精美的伞画作品将永久陈列在社区中心,成为特别的“情绪博物馆”。每当儿童回望这些作品,都会想起彼时在集体中被倾听的安心、被接纳的温暖,将持续滋养他们的心灵成长,为其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与心理韧性埋下伏笔。

图4.jpg

图4:儿童共同绘画现场

三、成效展望:艺术疗愈赋能,青春力量续航  

此次实践活动历时8天,覆盖3个社区,直接服务儿童90余名,间接影响上百个家庭。期间,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完成110余件油纸伞作品,活动照片获社区平台2次报道,全程专业影像记录为后续研究推广留存珍贵资料。社区及家长对这种“艺术疗愈+情绪教育”模式高度认可,认为其为基层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颖实用的路径。

活动通过“叙事疗法-具身感受-艺术疗愈”三阶模式,不仅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收获成长,更经《青少年传统文化认同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量表》前后对比验证:儿童的传统文化认知和亲社会行为均获显著提升,充分印证“非遗技艺赋能心理韧性培育”模式的可行性。对志愿者而言,活动既锻炼了组织协调、沟通协作等能力,更深化了社会责任认知。

该活动将非遗传承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疗愈实践,使油纸伞从非遗物件转变为承载个体记忆、联结文化根脉的心理容器,既丰富儿童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其情绪管理能力,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为高校专业化社会实践及基层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活力。实践团队表示,将继续秉持“服务社会、奉献青春”理念,以专业优势为更多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图5.jpg

图5:团队实践大合照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