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三下乡实践调研:大户视角下的农机化机遇与智慧农业期盼

    时间:2025-08-15     阅读:
    来源:农机梦乡行

8月15日,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农机梦乡行”2025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来到了新邵县巨口铺镇石柱村和李阳村。为了深入了解乡村农业发展中农机使用现状、助力农业机械化建设,实践团在此开展了深度调研,以“大户规模发展”的视角,揭开乡村农机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在石柱村,双季稻种植大户朱大哥热情地领着实践团成员穿梭在自家的稻田里。400多亩稻田沿着丘陵地势错落分布,刚插下的秧苗舒展着嫩绿的叶片,在微风中摇曳,朱大哥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田地,眼里满是对丰收的憧憬。谈及农业发展的未来,他望着田间的秧苗,向实践团成员袒露心声:“如今科技进步这么快,真盼着更多好技术能早日用到咱庄稼地里,既能省不少人力功夫,收成说不定还能再往上提一提。”这朴素的期盼,正是基层农户对智慧农业最真切的向往。


今年,朱大哥进一步扩大了种植规模,但在销售环节,目前仍依赖传统方式。“等以后产量更稳定了,也想试试网上销售,让更多人知道咱这的好稻米。”他坦言,对于电商等新兴销售模式,自己既满怀期待,也在慢慢摸索门道,这也为农业机械化与市场化结合提出了新的课题。
聊起农机使用的细节,朱大哥打开了话匣子。他表示,国产农机在日常耕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配件质量上还有提升空间;而进口农机虽然价格略高,但其零部件的耐用性却让他十分认可。“要是咱自己的农机配件能更经用,那可就太方便了。”话语中,满是对国产农机提质升级的殷切期盼。

此外,实践团队还重点收集了农户关于农机使用培训的反馈。朱大哥表示,部分农机供销商提供的培训服务,在与实际操作场景的结合上尚有不足,一些培训内容对田间实践的指导性未能充分体现,这导致农户在日常作业中,对于如何有效规避农机的可控性损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等方面,未能形成系统且实用的操作认知。要是能多些贴合实际的培训,能把农机用得更顺手,农机也能更耐用。

实践团队在李阳村拜访的厉大哥,则展现了新时代种粮大户的另一种风貌。初见厉大哥,便能感受到他身上那股年轻人特有的闯劲与踏实。从跟着父亲学习种粮的基础技巧,到近几年逐渐接手并将种植规模扩大到1000多亩,他用脚步丈量过了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浇灌出了沉甸甸的希望。

1000多亩地,在很多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大块头”,但厉大哥却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会根据不同地块的土壤状况、水源条件,精准规划种植单季稻或双季稻,力求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出最大价值。更让人惊叹的是,他的种植产业链早已突破“只种不管”的局限——从水稻收割后的初加工,到保障粮食干燥储存的烘干机,再到能容纳大量收成的仓储空间,一整套设备齐全完备,形成了从田间采收、初加工到干燥储存的完整闭环,让粮食从地头到仓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稳定保障。

在与厉大哥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种粮人的智慧与魄力。他不仅传承了父辈的农耕经验,更融入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让传统农业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朱大哥和厉大哥的实践,共同勾勒出当地农业现代化的未来图景。从传统耕作到智能农机,从单一生产到全产业链布局,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既有老一代农人对技术升级的朴素渴望,也有新一代农人的创新探索。农机配件耐用性、实操培训精准性、产销对接一体化,这些挑战背后,恰恰孕育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当农产品电商化流通体系与土地深度融合,当政策支持、市场机制与农民需求精准对接,农业必将迎来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发展。这场始于田间的变革,终将让每一粒稻谷都承载科技的力量,让每一滴汗水都浇灌出更丰硕的果实。乡村振兴,不仅是土地的振兴,更是人的振兴——在这条路上,每一位农人都是主角,每一份耕耘都值得期待。


供稿: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农机梦乡行”宣传组
日期:2025年8月15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