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合肥幼专24级图档专业“青帆文沁”服务队赴太和县博物馆,将文献整理、陈列讲解与信息组织技能带入志愿讲解实践。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景,将静态展柜转化为可阅读、可讲述的立体“图书”。
开馆前,馆长带领队员沿一二展厅巡览,以青铜器饕餮纹、汉瓦当卷云纹、古碑隶书为例,示范如何提取器物特征并嵌入地方史叙事。随后团队成员分组试讲,馆长针对字音、手势、站位接受逐句纠正,直至讲解节奏、信息节点与动线管理全部符合博物馆接待标准。
开馆铃响,志愿者们佩戴臂章各守展柜,先以沉稳语速将太和籍名相奏章、名医经方、名匠漆器依朝代年表排布,借文献整理与信息组织技巧提炼人物生卒、事件节点,嵌入器物尺寸、纹饰细节,再辅以手势、站位引导参观者在光影交错中与千年文物对视,脚步不自觉放缓,目光随叙事移动,历史由此鲜活。
转入第六展厅,灯光骤然转冷,锈迹步枪、弹孔党旗、黑白影像依年份递进,志愿者以红色时间轴将抗战烽烟、支前洪流、解放号角重新编目,按事件——实物——影像三列展开,低沉声线层层推进,参观者呼吸与展板节奏同步,展厅瞬间化作一部无声的史诗。
实践将课堂搬到博物馆,使太和博物馆收获一套经专业审核、可直接复用的讲解脚本与动线图,为假期高峰接待提供人力与内容双重支持。同时,团队志愿者们在真实场景中锻炼了信息筛选、叙事重构与公众沟通能力,切实体悟到本专业在文化传承中的支点作用。(通讯员 赵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