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荷风摇古韵,诗字润善心

    时间:2025-08-18     阅读:
    来源:苏州大学文学院传统文化公益课堂“书页摇云色,荷香润稚声”实践团队
  
  2025年7月7日至11日,苏州大学文学院传统文化公益课堂“书页摇云色,荷香润稚声”实践团队,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善港村开展了为期五天的“甲骨文上的传统”实践活动。
  团队紧跟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只为让古老的文字在孩子们心中焕发生机。当团队走进善港村的课堂,甲骨文不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拓片,而是化作孩子们手中的黏土、笔下的画、口中的诗。我们以甲骨文为钥匙,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从前期细致筹备到课堂上的创意互动,让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温度与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开班仪式。吴裕 供图
  课堂上,“善”字甲骨文的解析揭开了活动的序幕。“羊在上,口在下”的字谜让孩子们兴致盎然,当团队成员讲解古人因羊的温顺造字,后延伸为美好品行时,孩子们恍然大悟。结合《抱朴子》中“与善人游,如行雾中;虽不濡湿,潜自有润”的诗句,管鲍之交、鲁迅与瞿秋白的善友典故娓娓道来,“善友能量卡”上,孩子们写下“你像阳光照亮我”的稚嫩话语,让“择善而交”的种子悄然发芽。而“恶”字甲骨文“亚(凶险)+心”的字形拆解,搭配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训诫,更让孩子们在包拯拒贿、樊锦诗守护敦煌的故事中,明晰了善恶的边界。
  “让”字甲骨文左边似人伸臂、右边含“相助”之意,这一解析成为《六尺巷中谦“让”生善》课程的钥匙。张英“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与六尺巷故事相映,孩子们制作“礼让书签”时,纷纷分享“以后要让着妹妹”的感悟,谦让和睦的种子在心中扎根。《上善若水》课上,“水”字甲骨文如流动的波纹,与《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哲思碰撞,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孩子们懂得,默默奉献的“善”如同水流,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手工制作的“泡泡荷塘”里,每一片荷叶都承载着对“利万物”的理解。
  从个人修养到家国情怀,课程体系层层递进。《黄沙百战,“门”守家国》中,“门”字甲骨文的双扇造型与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浑相遇,现代戍边战士巡逻的视频,让孩子们在绘制“新时代国门”时,将“守护”的意义从家门延伸至国门。《习耕牛精神》以“牛”字甲骨文(形似牛头,含弯曲牛角)为引,李纲《病牛》“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吟诵,让耕牛的奉献精神具象化,剪纸生肖牛的作品里,沉甸甸的谷穗寄托着“默默付出”的感悟。
  图为团队成员在进行《从军行》授课。吴裕 供图
  实践环节让“善”的理念落地生根。《秋风破茅屋,善德济苍生》课程后,孩子们分组搭建“广厦”模型,特意设计的图书馆、公园,是对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童真回应;一个男孩不小心碰坏同伴模型后,两人合力修复出更精巧的作品,恰是“互助”之善的生动演绎。《探寻鹿诗中善念》课上,欧阳修《驯鹿》的诗句让孩子们用树枝、卡纸制作驯鹿,8岁的小雨在鹿脚粘一片绿叶:“要让它像诗里一样自由奔跑”,对生命的珍视悄然萌芽。《察卖炭翁悲苦,彰乐天善怀》课程后,油纸伞上的炭翁不再衣衫单薄,孩子们用画笔为其添上棉衣与满筐炭,将对底层疾苦的同情化作温暖的想象。《立心立命》课尾,“善愿千纸鹤”串成的“善愿链”悬挂教室,“希望山区小朋友有新书”的字迹里,藏着孩子们对世界的善意。
  图为团队成员帮助孩子进行手工实践。吴裕 供图
  此次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五天的课程本身。它让甲骨文与古诗词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是成为孩子们可触摸、可理解、可践行的文化养分——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善”“让”“水”等字的由来,更在手工制作、故事分享中,将“谦让”“奉献”“守护”“共情”等抽象的“善”转化为具体认知,在心中构建起对“善”的完整理解。这种以文化浸润培育品德的方式,为乡村儿童的成长注入了精神力量,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思路: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的古董,而是可以通过创新形式融入乡村日常生活,成为滋养乡风文明的源头活水。
  图为颁奖仪式。吴裕 供图
  对于实践团队而言,这是一次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力量的尝试,他们用青年的视角与创意,架起了传统文化与乡村儿童之间的桥梁。而对于善港村来说,这场活动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不仅在孩子们心中激起“善”的涟漪,更可能带动乡村文化活动形式的创新,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持久生命力。结营时,戴着黑框眼镜的小男孩接过奖状时激动神情——正是这场文化浸润最珍贵的收获:当“善”的种子与文化的根脉一同扎下,终将生长出守护乡土、面向未来的力量。(苏州大学文学院,陈雪瑶、彭雨轩、刘佳烨、王雨倩、赖峻宇、姜楠、沈冰、吴裕、陆佳、唐璐)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