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流水不争先:少年与非遗的静水深流

    时间:2025-08-19     阅读:
    来源:南阳理工学院——非遗传承进乡村,关爱留守促振兴”社会实践队

流水不争先:少年与非遗的静水深流

2025年6月27日,南阳理工学院社会实践队怀揣着传承非遗、关爱留守儿童的美好愿景,奔赴南阳市淅川县开启了一场以“非遗传承进乡村,关爱留守促振兴”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当地乡村文化振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色彩在指尖苏醒
六月的阳光,明媚地洒在淅川县一所中学的操场。空气里流淌着不寻常的期待,孩子们排起长队,目光跃跃欲试——南阳理工学院非遗社会实践团队,正将漆扇、扎染、剪纸等非遗珍宝,从尘封的展柜引入孩子们的手心。为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团队精心选择了安全又趣味的非遗项目,铺就“零门槛”体验之路。孩子们在队员引导下,化身“小小传承人”,开启与千年智慧的对话。
在漆扇体验区,孩子们屏息凝神。一滴心仪的色彩坠入水面,轻轻漾开。随着吸管吹出的气流,不同颜料在水中追逐、交融,仿佛听从着孩子们无声的“指挥”。扇骨轻握,缓缓沉入这片流动的斑斓。待它重新提起,轻轻摇曳,一幅独一无二、只属于此刻的水色画卷,便在少年手中徐徐展开。
不远处的扎染展台,素白棉布在灵巧手中折叠、捆扎、夹制。当它们被轻柔浸入染缸,奇迹悄然发生:靛蓝与栀子黄温柔渗透,在纤维间展开色彩的博弈与拥抱。导师引导孩子们观察布角被木筷轻挑时纹路的微妙生长,感受棉布吸水膨胀的张力。最终,一方方流动的“画卷”在阳光下展开,映衬着孩子们骄傲的笑靥,古老的图案焕发出惊人的青春活力。

 
 
图为同学们手拿漆扇的合影。李妍霏 供图
墨痕点染顺遂意
当最后一批漆扇在竹架上静静风干,孩子们又雀跃地簇拥至书法展位前。手中干透的扇子,如同半醒的画卷,静待那画龙点睛的一笔。“万事顺遂。”一个少年望着展开的扇面,轻声念道,眼神清亮。靛青的底色宛如宁静的深潭,一道金漆自扇骨处轻盈流淌,蜿蜒而下,在扇面中央自然晕开一个柔和的漩涡,像溪水悠然汇入平湖,一派顺畅安宁。他安静地看着那道金痕,仿佛那流畅的线条已无声诉说着某种期盼。
墨香渐浓,人群屏息。所有目光聚焦于案头——那把承载着少年心念的漆扇,正静待志愿者的笔锋落下。笔尖饱蘸浓墨,悬停片刻,随即轻灵地触及扇面。墨痕顺着金漆水韵的走向,圆融流转,四个饱满的大字——“万事顺遂”——渐次浮现,与那天然的流水纹路浑然一体,宛若心愿在顺畅的河道中自然流淌成真。扇面上的墨迹映着光,金漆与黑墨交织,仿佛少年心中那份对“顺遂”的期许,已稳稳地落在了看得见的地方,无声地亮了起来。

图为随队教师为当地学生提笔。李妍霏供图
守护与传承同行
非遗之花绽放之际,安全的土壤同样被精心耕耘。团队巧妙织入防溺水与网络安全教育,期盼孩子们在健康环境中茁壮成长,构建“技艺有温度、守护有力度”的成长生态。
“安全教育非一时警钟,需化作无声细雨,长久浸润。”志愿者强调。为此,团队创作系列主题海报,将安全口诀化为生动图示,让知识在日常中耳濡目染,于无声处筑牢守护之墙。

图为实践成员在张贴海报。陶玉麟供图
夕阳熔金,轻抚校园中飘荡的扎染布幔。靛蓝与明黄在风中流淌,犹如千年技艺与青春朝气在光影中低语、交织。从扇面流淌的异彩到布匹绽放的纹路,非遗不再静默于展柜,它已化作少年指尖的温度,心头的微光。当安全的基石稳稳托举,当文化的甘霖深深滋养,我们所培育的,岂止是技艺的传人?更是在传统的沃土上扎根,懂得如流水般沉潜、向更远方奔涌的新时代少年。
                                              (通讯员 杨博达)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