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临安区郎家村作为当地“幸福村社”标杆,村内老龄化率已超21%,老年群体面临的膳食失衡、慢性病风险较高及精神孤独等问题,成为乡村治理中亟待破解的课题。近日,浙江万里学院银龄心屏暑期实践队携手村内青年创业者,共同启动“银龄健康守护计划”,以青春力量激活乡村健康养老新动能,探索出一条贴合乡土实际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扎根乡土:串联资源构建协同服务网络
2025年7月4日至7月6日。实践队深谙乡村健康养老需“接地气”,首要任务便是挖掘本土资源、联动多方力量。队员们实地走访村内“溪谷郎家”共富工坊——这一以传统工艺制作豆腐的非遗传承地,详细了解横畈豆腐干的制作流程:从泡豆、磨浆、滤渣,到非遗师傅亲授关键的“点卤”技艺,再到纱布包裹压制成型,每一步都承载着乡土文化记忆。同时,他们专访村内“稻田咖啡店”等青年创业项目,倾听创业者的故事:“受‘功夫老先生’启发选择在此创业,看中的是郎家村的生态环境与政策支持,未来还想结合手工粽子等本土元素拓展活动”。
基于此,实践队联合村委会、服务站点及青年创业者,构建起“学生设计服务+村委推广社交+青年创业助力”的多元协同模式,让健康服务从“外来输入”转变为“本土生长”,更贴合村民的生活习惯与需求。
精准施策:从餐桌到屏幕破解健康痛点
针对老年群体膳食失衡问题,实践队以村内优势食材为核心破题。郎家村盛产的稻花米曾获天猫好味道金奖,还有菜籽油、番薯干及豆腐工坊的新鲜豆腐、豆腐乳等优质产品,队员们结合“稻田咖啡”对本土食材的创新运用经验,编印出图文并茂的《健康膳食手册》,手把手教老人如何用身边食材搭配出营养均衡的餐食,从源头改善饮食习惯。
而在精神需求层面,队员们注意到村民“晚上爱刷两三个小时《光头强》等短视频”的习惯,背后折射出的孤独感不容忽视。为此,他们联合青年创业者借鉴新媒体传播思路,将健康知识融入微短剧创作——用村民熟悉的生活场景、方言对话,把慢性病预防、合理用药等知识“藏”进剧情里。同时,队员们还耐心教老人识别手机图标、使用基础功能,让数字工具不仅是娱乐载体,更成为获取健康资讯的窗口。
成效初显:健康与发展实现双向赋能
如今,“银龄健康守护计划”的成效已逐步显现:村里老人的不良饮食习惯慢慢改变,膳食搭配更科学;通过微短剧等形式,健康知识入脑入心,老人的精神状态更显活力。更可喜的是,乡村资源在青春力量的激活下形成联动:稻田咖啡的创业项目因融入健康主题吸引更多客流,横畈豆腐干等非遗产品通过实践队的宣传扩大了影响力,郎家村的优质农产品从“田间”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此次实践不仅为郎家村的老人们送上了健康福祉,更实现了“健康养老”与“乡村发展”的同频共振。浙江万里学院银龄心屏实践队用实际行动证明,青春力量与乡土智慧的结合,能为老龄化背景下的乡村健康养老提供一份可复制、有温度的“郎家方案”。
( 浙江万里学院银龄心屏暑期实践队)
团队名字:(李琳、刘相池、张菲凡、冯杭钰、赵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