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川农草业学子高原实践:架起理论与草原的桥梁,守护生态屏障

    时间:2025-08-20     阅读: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生组
川农草业学子高原实践:架起理论与草原的桥梁,守护生态屏障
2025 年 7 月 3 日至 8 日,四川农业大学 2022 级草业科学专业学子在马啸、刘琳、彭燕、白岩福、王小珊等老师的带领下,赴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及阿坝县开展草地调查、管理与生态实践教学活动。此次实践聚焦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将课堂理论与草原实践深度融合,为学子们搭建了从书本走向实地的重要平台。
实践初衷:锚定生态需求,衔接理论与实践
川西北高原作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肩负着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畜牧业生产等多重功能。但近年来,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草地退化、沙化及鼠害等问题日益突出。
本次实践作为草业科学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环节,核心目标是实现 “从课堂走向草原、从理论衔接实践”。具体而言,旨在让学子们深化对《草地生态学》《牧草栽培学》等课程理论的认知,将其与高原草地退化、湿地保护等现实问题对接;掌握植被样方调查、沙化治理评估、无人机鼠害监测等野外实操技能;通过基层保护者案例培养生态责任,认知草业科学在 “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双碳战略” 中的国家需求。
实践足迹:跨越三大县域,探访多元科研场景
实践团队深入四川省阿坝州三大核心区域,足迹遍布多个科研基地、观测站及示范点,全方位接触高寒草地生态研究与治理一线。
在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二农场基地,学子们了解到该基地深耕草类植物遗传育种、草地生态保护等研究六十余年。基地培育的老芒麦、垂穗披碱草等高原原生牧草高产品种,与川西 “卧圈种草” 模式结合,有效减少了放牧对高原生态的影响。团队还观察了虉草与红豆草混播实验,以及糙毛仲彬草、紫羊茅等牧草和大花红景天、甘松等药用植物资源圃,直观认识了牧草种质资源多样性。
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站的先进设施让学子们印象深刻。站内建有标准气象观测场、综合观测塔、极端干旱控制平台等科研设施,配备 50 余台 / 套价值 1600 万元的仪器设备。其中,全球最大的 225 平方米开顶增温装置及模拟气候变暖的遮雨棚等设施,为研究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关键支撑。由多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精英组成的青藏高原特有草种质资源创新团队,还将基地打造成 “牧民田间学校”,累计培训农牧民 3.2 万人次,培养本土高级专家 120 余名。
在红原县瓦切镇德香村沙化草地防治示范点,团队见证了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该示范点作为 2008 年省级防沙治沙项目,通过 “防风阻沙林带 + 生物沙障 + 灌草间种” 等模式,投入有机肥 20 万公斤、播草种 1.7 万公斤、植苗 99.4 万株,使林草植被盖度从治理前的不足提升至 50%,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转化为固定沙地。老师介绍,当地沙化源于黄河改道遗留的高沙砾土壤,叠加过度放牧与气候变暖导致草毡层暴露、有机质流失,而当前 “种草 + 施肥” 模式中,高山柳、康定柳等特有灌木成为修复主力。
此外,团队还走访了日干乔湿地公园,了解其作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地位,观察了碳通量测量设施及 5 个高寒湿地科学试验平台;在阿坝县川西北高原牧草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学习 “育 - 繁 - 推” 三级饲草体系及 “饲草银行” 模式,该基地 2024 年草牧业产值预计达 12.69 亿元,同比增长 8.63%;在若尔盖县阿西乡鼠荒草地,实践鼠害调查技术;在瓦切镇牦牛养殖与牧草种植一体化示范点,了解 “放牧 + 舍饲育肥” 模式如何使牧民年均收入增加 20% 以上。
实践实操:深耕调查实验,量化生态现状
实践中,学子们全程参与野外调查与实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
在红原县瓦切镇德香村沙化草地,团队设置 10 个 0.5m×0.5m 样方,调查植物种类组成、高度、盖度、生物量等特征。结果显示,样地平均群落总盖度约 64%,主要生长禾本科、豆科及菊科植物,物种丰富度较好,但植被盖度存在不均,表明治理初见成效但仍需持续推进。
在若尔盖县阿西乡鼠荒草地,团队采用 “圆周覆盖法” 开展鼠洞调查。以 50 米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100 名观测点人员同步计数,共统计鼠洞 2571 个,换算密度达 3054 个 / 公顷。数据显示该区域鼠类活动频繁,为鼠害防控提供了量化依据。
实践感悟:科学与人文交融,厚植生态使命
实践中,藏区环保人士扎琼巴让的分享让学子们深受触动。这位拥有 30 余年草原保护经历的基层守护者,讲述了带领牧民成立环保合作社,通过 “轮牧休牧”“垃圾清理”“种植垂穗披碱草” 等行动恢复草原的故事。“草原是我们的生命线,保护草原不是要牧民放弃畜牧业,而是要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式”,他的话语让学子们深刻认识到,草原保护既是科学问题,更是关乎文化传承与民生的系统工程。
通过此次实践,学子们不仅直观看到了高寒草地的生态脆弱性 —— 优质牧草退化、毒害草扩张、土壤因过度放牧而板结,更见证了科学修复的力量:免耕补播、分区轮牧、灌木固土等技术正逐步缝合草原 “伤疤”。大家深刻体会到,草业科学绝非抽象理论,而是守护高原生态的 “绿色密钥”,草业学子肩负着维系高寒生态平衡、守护江河之源的重要使命。
此次高原实践为草业科学专业学子打开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窗口,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以科学之力守护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信念。正如实践团队师生所言,每一株牧草的生长、每一片沙地的修复,都关乎高原的未来与下游的安宁,草业人将以专业担当续写这片绿色奇迹的守护篇章。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