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赋能碧水守护
2025年7月5日至9日,成都大学阳光筑梦志愿服务队踏上了一场以“水脉守护、青年担当”为核心的“对话河长暑期实践”征程。这支长期深耕环保领域、已入选四川生态环境志愿行动服务队伍的青年团队,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开展了为期5天的“三下乡”暑期实践。他们以实地调研、巡河护水、社区联动等多元方式,将青春智慧与专业力量深度融入基层治水实践,用实际行动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鲜活的青年力量。
文化公园调研:以专业视角解码水文化传播
实践首站,团队将调研重心放在了西河街道、十陵街道的河长制文化公园。作为展示地方治水成果、传播水文化的重要窗口,这两座公园的宣传实效直接关系到公众对河长制的认知程度。依托成都大学环境科学、土木工程等优势专业背景,志愿者们迅速进入“专业观察员”角色,开启了系统性调研工作。
在河长制文化公园内,志愿者们沿着展示长廊细致考察,从河长制历史沿革的时间轴完整性,到治水技术展示板块的专业术语密度;从本地典型治水案例的叙述清晰度,到宣传标语的语言风格亲民度,均纳入记录范围。针对“海绵城市”等专业概念,团队特别关注其是否结合本地小区改造案例以增强理解性。
除静态观察外,团队设计了随机访谈环节,围绕“是否了解河长制”“遇到河边垃圾是否会主动清理”等问题与不同年龄段游客交流。数据统计显示,60岁以上受访者中82%表示“听说过但不了解具体内容”;30岁以下年轻人知晓率达75%,但实际参与过护水行动的不足30%。同时,通过连续两天观察,发现仅15%的游客会主动操作触摸式宣传屏,儿童游乐区附近的治水知识展板几乎无人驻足。
经过三天调研梳理,团队形成详细评估报告,总结出公园建设两大亮点:一是展示内容紧密结合龙泉驿区治水实践,如东风渠综合治理、陡沟河生态修复等案例,增强居民亲切感;二是宣传标语简洁生动,“管好一盆水,护好一条河”“治水为了您,也靠您”等口号朗朗上口,易于传播。报告同时指出亟待改进方向:互动体验设施仅占现有展示设施的12%,难以有效吸引公众参与;针对青少年的科普内容不足,仅占总内容的8%,不利于培养下一代护水意识。这些发现为当地文旅部门优化水文化宣传形式提供了精准参考。
专项巡河行动: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数据支撑决策
随着实践深入,团队从“观察员”转变为“实践者”,在民间河长带领下开启“实战模式”。7月7日至8日,志愿者们先后奔赴洪安镇河岸沿线、洛带溪流域开展3次专项巡河行动,用脚步丈量每一段河岸,用专业守护每一寸碧水。
每次巡河前,团队都会提前学习河道巡查要点,确保工作有方向、有重点。清晨的洪安镇河岸,志愿者们携带垃圾袋、一次性手套、垃圾夹等工具沿河岸清理垃圾,塑料瓶、食品包装袋、枯枝败叶等均被一一收纳。经过两小时清理,原本散落垃圾的河岸变得整洁,河面漂浮物也被打捞干净,河道“颜值”焕然一新。
志愿者们的角色远不止“清洁工”。在洛带溪流域巡河过程中,他们化身专业“监测员”,手持便携式水质检测设备,现场测定水体pH值、溶解氧、浊度等关键指标,并实时上传至成都市环保数据平台,为环保部门掌握水质变化、制定治水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巡河过程中,志愿者们保持敏锐观察力。在洪安镇某段河岸发现隐蔽排污口排放浑浊液体,立即拍照记录具体位置和排放时间;在洛带溪下游发现一处因雨水冲刷导致的2米长河岸破损,详细测量破损范围并记录周边植被生长情况。三天巡河行动中,志愿者们共清理垃圾12袋,完成水质检测28组,发现并记录排污口3处、河岸破损2处、乱堆乱放现象5起,形成包含18项问题的清单,已提交给当地河长制办公室。
实践日记中记录着对治水工作的深刻感悟:治水并非遥不可及,每一段河岸的整洁都需要用心守护,清理过的河道变清澈、检测数据为治水提供帮助时的成就感,是其他事情无法替代的。
社区联动创新:让护水理念扎根基层
“治水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每一位居民的事。”为让护水行动从“志愿行为”转变为“全民自觉”,团队创新打造“河流+社区卫士”志愿服务模式,在石灵社区、和平社区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有实效的活动。
7月8日清晨,石灵社区河岸旁的“净滩巡河”活动吸引30多位居民参与,涵盖年过六旬的老人和放假在家的学生。活动分为三组,分别负责清理河岸垃圾、打捞水面漂浮物、记录河道情况。经过两小时努力,共清理垃圾8袋,居民们的热情参与让志愿者深受感动。 “河流+社区卫士”模式成效逐步显现。仅5天时间,团队在两个社区组织活动4场,参与居民达120人次,发放护水手册300余份。更重要的是,该模式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让“共护碧水”理念在社区扎根。石灵社区居委会表示,此前组织护水活动报名者寥寥,如今居民主动询问活动安排,变化显著。该模式也为其他区域的社区护水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青春担当书写治水答卷
5天的“对话河长暑期实践”转瞬即逝,但成都大学阳光筑梦志愿服务队留下的足迹格外清晰。在河长制文化公园,他们用专业视角挖掘宣传短板,提出6条改进建议;在巡河现场,他们用脚步丈量20余公里河岸,用科学数据为治水决策提供支撑;在社区里,他们用耐心传递护水理念,带动百余名居民参与护水行动。

实践过程中,团队不仅收集到涵盖文化宣传、水环境问题、治理成效的第一手资料,更通过与民间河长的深入交流、与当地群众的暖心互动,真切感受到基层治水的复杂性。治水不仅要解决技术难题,还要改变人们的观念;不仅要考虑生态保护,还要兼顾经济发展与民生需求。这些认知让志愿者们深刻理解到,河长制的落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实践结束后,团队将调研数据、问题清单、改进建议汇总成《龙泉驿区河长制实践青年观察报告》,提交给当地生态环境局和河长制办公室。报告中提出的“增设青少年水科普互动区”“建立社区护水积分制度”等12项建议,已得到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部分建议将在下半年的治水工作中逐步落实。
“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青年参与治水不仅是责任,更是使命。”团队总结道。未来,成都大学阳光筑梦志愿服务队将持续关注龙泉驿区的治水进展,通过线上宣传、返校分享等方式扩大实践影响,并计划与当地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让“对话河长”的青春行动延续下去,用持续的担当守护碧水清波,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青年力量。
此次“对话河长暑期实践”,不仅是一次环保行动,更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它让青年学子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意义,也让基层治水工作收获了来自青春力量的智慧与活力。正如志愿者们在实践总结中所写:“每条河流都承载着一方水土的记忆,守护河流,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青春的脚步会继续沿着河岸前行,用热爱与专业,让每一滴水都清澈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