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至9日,成都大学“阳光筑梦志愿服务小队”与“对话河长:守护碧水的基层答卷”项目团队联合行动,赴成都市龙泉驿区开展为期5天的“三下乡”暑期实践调研工作。此次活动以“水脉守护、青年担当”为核心,聚焦河长制落实成效与水环境治理,通过实地考察、巡河记录、对比分析等方式,为基层治水贡献青年智慧,用实际行动践行“美丽中国,志愿有我”的志愿服务精神。
(团队成员抵达龙泉驿)
实践前期,在绿氧环保中心专业支持下,团队成员分批次前往西河街道、十陵街道的河长制文化公园。作为展示河长制工作、传播水文化的重要载体,两座公园的宣传实效是此次调研的重点。志愿者们结合环境科学、土木工程等专业知识,一方面记录公园内河长制历史沿革、治水技术、典型案例等展示板块的完整性与通俗性,另一方面通过随机访谈游客、观察设施使用情况,了解公众对河长制知识的知晓度与参与意愿。经梳理,团队初步总结出公园建设的两大优势——展示内容贴合基层治水实际、宣传标语简洁易记,同时也发现待改进之处,如互动体验设施不足、针对青少年的科普内容较少,为后续优化水文化宣传形式提供了具体参考。
实践后期,团队转入实地巡河阶段,在民间河长的带领下,先后前往洪安镇河岸沿线、洛带溪流域开展3次专项巡河行动。守护身边河流是“阳光筑梦”志愿者的首要行动。巡河过程中,志愿者们携带垃圾袋、一次性手套等工具,将岸边垃圾,河面漂流物等垃圾清理干净。志愿者们不仅是河道清洁工,更担当水质“监测员”——运用智能设备检测水质,实时记录并上传数据并逐一拍照记录,为环保提供科学依据。团队创新打造“河流+社区卫士”志愿服务模式,在石灵社区、和平社区定期组织“净滩巡河”、固体废物清理活动。同时,通过“水质小课堂”、手绘知识手册和互动问答等生动形式,将水资源保护知识送进社区。该模式旨在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营造全民参与、共护碧水的良好氛围,并为其他区域提供可借鉴的社区护水经验。

(团队成员检测河水质量)
5天的实践中,成都大学青年志愿者们始终以严谨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河长制文化公园,他们化身“调研员”,用专业视角挖掘宣传优化空间;在巡河现场,他们化身“守护者”,用脚步丈量每一段河岸,用记录传递治水诉求。团队不仅收集整理了涵盖文化宣传、水环境问题、治理成效的宝贵实践资料,更通过与民间河长的交流、与当地群众的互动,深刻理解了基层治水工作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团队成员合影)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既是成都大学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青年学子主动参与基层治理、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志愿者们表示,将把此次实践中的收获转化为后续行动的动力,持续关注蓉城水环境治理,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守护碧水清波、传承水脉文脉贡献更多青年力量,奋力书写新时代青年参与基层治水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