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普法接地气红色教育润人心
——多地开展特色基层宣传活动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
近日,从黄河故道到黔北山乡,再到扬子江畔,三场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基层宣讲实践活动相继举行。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暖风外联部成员以“文化、法治、红色”为关键词,用群众语言讲群众故事,让党的创新理论、法治理念与红色基因在田间地头、文庙古建、城市展馆里落地生根。
河南浚县:"戏曲普法"进乡村法治宣传入民心
8月7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妇联在东沙里村创新开展"法治宣传进基层"活动,通过"理论宣讲+戏曲普法"模式惠及群众200余人。活动在露天场地设立宣讲点,普法宣传进基层法治意识入人心。

图为志愿者与当地妇联合照田颖萱供图
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结合妇联提供的乡村常见法律案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展专题讲座,围绕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电信诈骗等村民关切的问题进行解读。“比如村里有人借钱不还该怎么办?”“老人的赡养义务如何界定?”志愿者们通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让法律知识从书面走向生活。与此同时,妇联工作人员向村民发放《民法典》简易读本、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手册等资料,累计发放普法材料300余份,现场解答法律咨询50余人

图为志愿者给村民发放相关资料田颖萱供图
同时,志愿者们深入田间地头,在玉米地旁的农户聚集区开展"一对一"精准普法。通过"小板凳议事会"的形式,以"李增家土地纠纷"等真实案例进行以案释法,重点讲解财产公证、电信诈骗等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此次活动实现了从集体宣讲到文化表演再到田间入户的"三级跳"式普法覆盖。针对乡村老年群体特点,采用方言、戏曲等本土化表达方式,让法治宣传更接地气、更入民心。在黎阳街道巾帼“燕”党的创新理论村民们表示:“这样的普法形式很接地气,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法律知识。”“以后遇到问题知道怎么用法律保护自己了。”

图为“小板凳议事会”现场图田颖萱供图
贵州湄潭:红色文化薪火传文庙里讲好西迁故事
8月9日,江苏科技大学学子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文庙,"探寻历史印记,传播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生动展开。在“浙大师生在赛源井服学水府戏”展板前,志愿者陈鑫为大家讲述了竺可桢带领师生凿井取水、以戏台为教室的往事。“没有黑板,就用木炭在石壁上写字;没有教材,就手刻蜡板油印。”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师生们在井边排演水府戏的瞬间,引来观众驻足凝视。“条件艰苦,却没人喊苦,这就是信仰的力量。”陈鑫说到。

图为志愿者讲解具体事迹陈鑫供图
展柜中陈列着1944年浙大在湄潭出版的《思想与时代》期刊复制品。志愿者们对文献进行逐页解读:“刊物封面印着‘求是精神’四字,竺校长亲自撰写发刊词,呼吁‘科学救国’。”透过放大投影,观众清晰看到纸张纤维与钢笔字迹,仿佛触摸到那段用信念点燃的岁月。
宣讲尾声,志愿者们在文庙大成殿前开设“流动小课堂”,用通俗语言向多名小学生讲述“竺爷爷搬家”的故事。“为什么搬家?”“因为要保护书和实验仪器!”孩子们争相回答。志愿者将手绘明信片赠予答对问题的小朋友,卡片背面印有浙大西迁路线图,鼓励他们把故事带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这些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先辈的坚守,更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一名参与者感慨道。

图为志愿者与小朋友的合影陈鑫供图
江苏镇江:探寻地方红色根脉
8月12日,团队成员吴与同对镇江文化提前进行一些了解与准备工作,通过查询镇江古地名,搜索镇江历史文化,翻阅镇江历史文化相关书籍,对镇江文化有了初步了解。

图为查询的镇江地名演变吴与同供图
活动过程中,队员吴与同等人先参观了博物馆南馆,了解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镇江历史,重点探讨了镇江人民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的抗争,体会了镇江人民在外敌入侵面前的历史作用。

图为志愿者观看镇江抗日历史吴与同供图
另外,队员们还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镇江近代史时间线,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每一个板块都承载了中国近代沉重的历史,无不再告诉后世子孙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要性。

图为镇江博物馆北固英烈吴与同供图
最后,我队成员参观了镇江地方方志馆,重点了解了镇江近现代国家发展历程,上至大国重器,下至医疗民生,无不体现了一代代镇江人的拼搏精神,在展览的最后,方志馆展示了大量艰苦奋斗,热爱祖国的镇江人,对我们此次活动具有非常强的红色教育意义,影响深远。"这次实践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了力量,更坚定了文化自信。"队员吴与同表示。

图为院旗于博物馆合照吴与同供图
从豫北乡村的戏曲普法到黔北文庙的红色宣讲,再到镇江青年的历史研学,江苏科技大学学子以创新形式推动党的理论、法治观念和红色文化深入基层。这些活动既贴近群众需求,又彰显文化魅力,为乡村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