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5年7月19日至23日,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弘扬丝路精神,讲好文化故事”实践团在副教授、党委组织员蒲利利老师的带领下,一行8人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走进高昌故城与交河故城开展调研实践。团队以视频宣传、线上推文、问卷调研、走访访谈等多元方式深度融入当地文旅发展,既锤炼了青年学子的实践能力,更为吐鲁番文旅宣传注入了青春动能。
初心如磐:以严谨姿态奔赴丝路之约
“重走丝路重镇,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青年一代的使命。”出发前,蒲利利老师反复叮嘱团队成员,“需力克高温挑战,秉持严谨细致之态,切身学习丝路故城的历史文化,力争产出能彰显西北师大学子风貌的优质成果。”这份嘱托,成为团队五天实践中始终坚守的准则。

(实践团抵达吐鲁番北站)
7月20日,实践团深入高昌故城展开实地考察。这座坐落于火焰山与天山南麓的遗址,四面环山、地势低洼,常年干旱少雨,分内城、外城和宫城(可汗堡)三重结构,留存着大量宗教建筑与宫殿遗址,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见证。当日气温飙升至46℃,地表热浪滚滚,团队成员却始终保持高昂热情,认真聆听所长及景区讲解员关于高昌故城历史背景、建筑结构及战略地位等内容的详细介绍,实地探访了高昌故城的大佛寺、小佛寺、居民区、经贸市场及可汗堡等重要区域,亲身研习并领略了这座故城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故事。

(实践团抵达高昌故城)

(实践团跟随讲解员参观高昌故城东南小佛寺遗址)
(实践团成员访谈外国游客)
踏古寻今:在交河故城读懂“活着的历史”
7月21日,实践团在38度的高温下,前往交河故城开展实地考察。这座由车师人创建的故城,形如柳叶,四周崖壁最高达30米,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生土结构古代城市。抵达交河故城后,团队先对当天的调研内容及工作流程进行简要部署,徒步依次参观了官署遗址、居民区和大佛寺,深入了解各景点的建筑布局及背后的历史故事。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每一处遗迹,以镜头细致记录城墙脉络与建筑肌理。尽管天气炎热,队员们仍在拍摄前反复核对内容,互相协助完成任务,积累了大量一手影像资料。

(实践团走进交河故城)
(实践团参观学习交河故城官署遗址)
(实践团成员在交河故城开展问卷调查工作)
高温补拍:丝路故城中的青春坚守与协作
7月22日,实践进入最后环节——在两座故城开展素材补拍。当日吐鲁番盆地气温突破45℃,地表温度超70℃。在交河故城,队员们攀爬近30度的陡坡,在无遮阴区域反复寻找最佳角度;在高昌故城,他们克服复杂地形与强烈反光的双重挑战。设备组每15分钟检查一次相机温度,确保设备安全;后勤组定时发放防暑药品与冰镇饮用水,团队协作的默契成为高温下的“降温剂”。补拍涵盖个人访谈、建筑细节、环境风貌等类别,队员们在广阔遗址区来回奔波却无人抱怨。“这让我们真正理解了文物保护的艰辛,更懂了守护二字的重量。”一位队员感慨道。

(实践团成员在交河故城遗址内进行墙壁特写补拍)
科技赋能:让丝路文化“活”在青年视野里
实践期间,团队积极响应“数字中国”建设号召,创新采用“互联网+文旅”模式,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通过精心策划的微信公众号推文、抖音短视频等形式,实践团全方位解读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让千年丝路的故事走进年轻群体。这种探索不仅契合国家“十四五”时期“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导向,更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实践团在高昌故城小佛寺遗址调研)
(实践团成员认真熟记视频拍摄讲解词)
五天的实践虽已落幕,但西北师大学子对丝路文化的探索从未停止。“我们会带着在这里收获的感动与责任,继续讲好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团队成员表示。这份青春担当,正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实践团将继续携手,为讲好丝路文化故事贡献青春力量,让丝路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承、熠熠生辉。(文稿:蒲利利 王蓉 袁梦瑶;图片:王蓉 王琳瑞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