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相城法语,润泽青禾”志愿服务队“三下乡”社会实践
2025年7月1日至7月7日,为深入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推动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以阮丽丽领导的“相城法语,润泽青禾”志愿服务队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道口小学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法治安全小课堂”的法律宣传活动。本次活动以“普及法律知识、培育法治思维、护航学生成长”为目标,通过讲解、有奖竞答、案例教学等形式,为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教育盛宴。
活动当天,校园内法治氛围浓厚,各年级学生积极参与。下午13时,活动在学生们的一句句法律宣誓中拉开帷幕。法治讲解环节,志愿服务队负责人阮丽丽及队员李美玲,任世佳以《与法同行,青春不迷茫》为题,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防拐防骗知识等法律法规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期间,队员王娜以动画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们介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如何运用它保护自己的权益。讲解中,队员们通过真实案例剖析,重点讲解了夏季防溺水、家庭安全用电、道路交通安全等热点问题。例如,针对夏季防溺水,他们详细分析了私自下水的各种危险情况以及水母漂等自救方法,提醒学生切勿私自下水;在家庭安全用电部分,队员以某地家庭电器爆事件为例,强调规范使用家庭电器的重要性。志愿服务队还设置了互动问答环节,学生们踊跃参与,就“同伴落水如何正确呼救”、“救生圈如何使用”、“湿手碰插座的危害”等问题积极提问,队员们一一耐心解答,对回答正确的同学发放文具奖品,现场掌声不断。
活动结束后,学校对参与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0%的学生能准确复述防溺水“六不准”,75%的学生表示掌握了至少2项安全自救技能。某六年级学生反馈中写道:“原来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保护我们成长的有力武器。今后遇到问题,我一定会先想到用法律解决问题。”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提升乡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营造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2025年7月1日至7月7日,“相城法语,润泽青禾”志愿服务队兵分三路,(第一组:王娜、阮丽丽 第二组 :陈倩 、李美琳。 第三组: 任世佳、程昊)走访了濉溪县百善村的三个乡村进行法律宣传。
活动当天,志愿服务队通过发放普法资料,“一对一”法律科普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发放《民法典》《土地管理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电信诈骗法》等法律宣传手册百余份。针对乡村高发的“用电用火危险”“乡村溺水”提出改善建议,如:定时检查线路,及时更新老化电线;禁止焚烧秸秆,家家配备灭火器、村村配备消防栓;在池塘周围设置警示牌,定期更换池塘旁的急救绳和游泳圈等。
为了帮助村民明晰法律权益,化解潜在矛盾。普法队员对乡村群众普遍关心的宅基地纠纷、土地承包、婚姻家庭、劳务纠纷、老年人权益保护等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真实案例进行讲解,为村民们答疑解惑。村民王大爷表示:“以前遇到土地纠纷不知道该怎么办,今天听了讲解,明白了要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活动期间,随着走访同时,志愿队还发放了百余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一百六十余份份。为了提高村民的积极性,加大村民的参与度,服务队还向填写生活用品的村民赠送了生活用品。问卷共20题,围绕“用电用火安全”“防溺水须知”“村民纠纷如何调解”等问题向村民进行调查。
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法律素养,更增强了群众对法治的信心。村民李女士感慨:“这样的活动实用又暖心,希望以后多办几次!”活动有效推动了法治观念在乡村的生根发芽,为构建和谐美丽乡村提供了坚实保障。大学生普法团队用青春活力为乡村法治注入新动能,活动形式接地气、内容实用,对提升基层法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活动是学院法学教育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探索,通过将专业知识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既培养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又为乡村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未来,“相城法语,润泽青禾”志愿服务队将持续深化“法律宣传下乡村”活动,探索建立普法服务长效机制,联合更多社会力量,推动法律知识在乡村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大学生“三下乡”法律服务,既是法治中国的毛细血管工程——通过青年力量将法律温度输送到基层末梢;也是高等教育的实践革命——打破象牙塔壁垒,让青年在乡土中读懂中国。如老舍所言:“实践是思想的母亲”,当法学生为村民擦亮维权武器时,他们也在锻造自己的精神脊梁。此活动以“送法下乡”为表,以“送青年入基层”为里,最终指向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的同频共振。“相城法语,润泽青禾”志愿服务队以青春之力激活基层法治“神经末梢”。其价值不仅在于传播法律知识,更在于构建“青年-乡村-法治”的共生关系——当法治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乡土,乡村振兴的法治根基便愈发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