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暑期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2025年7月1日,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一皖茶油”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经济开发区,围绕当地山茶油产业的发展现状、衍生品开发潜力及多元化营销模式展开实地调研,通过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的深度访谈,为助力茶油产业高质量发展收集相关资料。
产业根基:茶油产业发展成乡村振兴重要抓手 访谈中,开发区对接人员张卓介绍,金寨县作为农业大县,虽产业占比逐渐下降,但茶油产业凭借多重优势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茶油是农户收益较好的经济作物,对于留住劳动力、带动就业意义重大。”张卓表示,当地龙头企业东旭大别山企业正是在收购原有企业基础上发展而来,依托前期扎实的企业基础,形成了“企业+农户”的互利共赢模式——企业为农户提供稳定收购渠道,农户则为企业保障原料供应,共同构成产业发展的核心链条。这一做法有利于稳定收购,保障原料供应,推动茶油产业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繁荣。

图为“一皖茶油”实践队与金寨县经济开发区团工委相关负责人研讨
发展瓶颈:设备、营销与人才成突出挑战 尽管茶油产业历史悠久,茶油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在设备提升方面,负责人坦言,农户层面的设备升级实际收益有限。一方面,一些企业收购茶油已考虑原料质量差异的成本,另一方面,分散的农户难以承担设备成本及潜在风险。
营销环节的短板同样明显。目前当地宣传以传统媒体为主,依赖点对点对接和实地沟通,基层缺乏新媒体宣传力量,导致茶油市场拓展受限,库存压力亟待缓解。此外,茶油在食用油层次开发难度较大,衍生品创新迫在眉睫。
人才问题也不容忽视。开发区虽有鼓励青年返乡就业的优惠政策,但多聚焦于减轻生活压力,在个人成长平台建设上吸引力不足,人才短缺仍是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急需优化政策,为青年搭建广阔的成长舞台。

图为“一皖茶油”实践队与金寨县经济开发区团工委相关负责人研讨
破局思路:党建引领与多元探索并行 面对挑战,金寨县经济开发区正通过多重举措助力产业破局。在政企沟通层面,党建、团建发挥了关键作用。“党支部建到企业管理层,党员与企业中高管理层双向沟通,既确保政策有效落实,也让政府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开发区负责人形象地将其称为政企沟通的“敲门砖”和“助推器” ,实现了党支部建设与产业链建设同步发展。
实践队在与企业负责人交流后建议,可进一步拓展党建引领的“沟通半径” ,比如组织“党建+茶油产业”交流沙龙,邀请不同环节从业者参与,让政策传递、需求反馈更直接;还可依托团建打造青年交流平台,鼓励企业年轻员工围绕产业创新提想法,激活青年在政企协同中的活力。
开发区作为政府派出机构,为企业提供从招商引资到生产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同时关注企业年产值、科技创新及校企合作意向,积极推动产业提质增效。针对市场拓展,负责人建议,除加强宣传外,需深入探索茶油新概念衍生品,丰富产品矩阵,突破现有市场局限。 实践队结合调研提出补充思路,在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可引入“青春观察员”机制,让实践队员参与企业部分运营环节跟踪,从年轻人视角为服务优化提建议。另外,对于茶油衍生品开发,团队已初步梳理高校食品创新赛事资源,可协助对接,借助大学生创意为衍生品开发注入新颖理念,助力产业打开年轻消费市场。

图为“一皖茶油”实践队在金寨县经济开发区团工委研讨
实践启示:深入基层方能精准发力 对于实践团队后续调研,开发区负责人提出重要建议:“要深入基层采访农户,了解他们种植茶油的真实收益、劳作难度,以及乡镇政府对农户的具体扶持政策,对比分析茶油在乡镇集体收入中的占比。”这为团队进一步挖掘产业细节、精准定位发展痛点提供了明确方向。
通过此次金寨调研,“一皖茶油”团队真切触摸到茶油产业的发展脉络,既见证光伏与油茶共生的生态智慧、企业农户携手的协作力量,也看清设备、营销、人才的现实梗阻。这份对产业“痛与盼”的深刻认知,是调研赋予的珍贵成长。
未来,团队将以详实的调研成果为坚实根基,深度聚焦政策衔接、市场破局与人才赋能三大关键领域。团队成员们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入钻研产业发展规律,把青春智慧切实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产业建议。譬如,在人才赋能上,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和交流平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助力安徽山茶油产业打通升级堵点,让山间“金果子”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果”,用青年力量为特色产业发展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