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苏青益行护雪域,格桑医语润藏乡—“益+医”志愿服务团跨越3600公里的青春实践

    时间:2025-08-23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近日,一支来自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的“益+医”志愿服务团队完成了一次意义非凡的远征。“益+医”志愿服务团队将已在南京江浦街道各社区成熟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深耕厚植,将其跨越3600公里,精准送达拉萨市城关区雄嘎社区的孩子们身边。团队巧妙地将医学健康科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民族团结教育深度融合,用创新和热情为藏族儿童带去健康知识,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完成了一次从东部到西部的爱的接力与升华,在雪域高原上奏响了一曲动人的健康与团结之歌,书写了新时代青年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

趣味教学,播撒守护生命的健康种子

“如何正确使用AED”“什么情况是异物梗阻”“剪刀石头布,记住海姆立克急救法!”急救课上,志愿者们用生动的情景模拟和朗朗上口的口诀,帮助儿童们快速掌握急救技能。通过龋齿影像的直观对比和“七步洗手法”的互动演示,孩子们不仅学会了“龋齿”“藏污纳垢”等词语的发音和书写,更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牢固的健康意识。这些哥哥姐姐教的方法真有趣,我以后一定认真刷牙!”8岁的普布旦增兴奋地说。社区工作人员感慨:“大学生们的创新教学,比传统说教更深入人心。”

童声韵律,筑牢语言与健康的基石

如何让专业的健康知识变得好玩好记?志愿者们展现了非凡的创意。他们带领孩子们跟读《护嗓小标兵》《听诊器与体温计》《心肝脾胃肾》等绕口令,让孩子们在欢快的跟读节奏中轻松掌握“健康密码”。一首《健康小卫士》的集体朗诵,不仅解析了发音难点,更让儿童们的普通话吐字变得愈发清晰、标准,充满了韵律感,真正实现了在“唱”健康中学语言。

汉字探秘,器官偏旁巧连健康心桥

最具专业特色的当属《双语文化架心桥》汉字课堂。志愿者们带来人体器官模型,用“永动机”(心脏)、“解毒大师”(肝脏)等趣味比喻,引导孩子们探索身体的奥秘,帮助孩子们掌握保护器官的秘诀,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孩子们用小手触摸,用眼睛观察,用心感受。更巧妙的是,志愿者们从人体解剖学角度出发,将器官功能与汉字偏旁部首的内在逻辑相结合,帮助孩子们在学习健康知识的同时,成功“破译”了汉字背后的文化密码,搭建起一座由健康知识与中华文化构成的连心桥。

文化交融,童言雅音浇铸团结之花

志愿活动远不止于知识和语言,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交流与情感共鸣,在《雪域向导邀四方》课堂上,腼腆的藏族女孩顿珠卓玛用普通话向志愿者们介绍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并向大家发出诚挚的邀请:“欢迎来我的家乡!”当《爱我中华》的旋律响起时,原本害羞的央金美朵主动站到前面领唱,嘹亮的歌声仿佛具有穿透心灵的力量,让民族团结的真挚情谊在课堂中静静流淌,将爱国奋进的氛围推向最高潮。

巧手匠心,指尖传递家国深情

情感的表达不止于言语。在《红色手中编 竹韵寄山河》手工课堂上,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用巧手编织“爱我中华”主题的红色竹编画,用扭扭棒制作象征“民族团结”的“永生花”。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每一次缠绕、每一次拼接的指尖实践中,引导孩子们在手工创造中厚植家国情怀。

此次“益+医”志愿服务团的拉萨之行,不仅是一次跨越千里的健康科普与语言推广,更是一次生动的民族团结实践课。江苏卫生健康学院的学子们用专业知识践行了“医者仁心”的初心,用青春和智慧为边疆地区播下了健康与团结的种子,书写了新时代青年响应时代召唤、服务西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篇章。这颗种子,必将伴着高原的阳光和孩子们的欢笑,茁壮成长。

(通讯员:邢梦媛 岳天宇)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