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南京财经大学“运河文脉连民心”团队深入调研常州民族共兴

    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为感悟大运河滋养下的民族交融新篇,7月30日,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运河文脉连民心”实践团奔赴常州武进区,开启了一场以运河为轴、聚焦民族交融新发展的深度调研。这条穿越千年、见证漕运兴衰的古老大运河,在新时代正焕发新生,化身为串联民族情感、激活共兴梦想的“团结纽带”。
 
运河畔的回民村:古韵新声共谱和谐
作为苏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城西回民村陡门塘在悠悠运河的滋养下焕发勃勃生机。现代产业的种子在此生根发芽,村党支将高效农业、乡村旅游作为发展主线,实践团成员在“土播营”基地深入了解电商助农模式,并就特色水果水蜜桃、梨的种植与品牌化与村民进行了交流。这种结合当地民族特色与资源优势的发展路径,致力于实现生态保护、产业兴旺和村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土播营基地 程婧尧供图
 
政策为桥:武进统战巧筑交融之路
在武进区委统战部,实践团围绕“大运河文脉与民族团结”主题,与基层联络科科长周斌进行了深入访谈。“我们工作的核心是‘淡化差异、强化认同’,用实实在在的举措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周科长开门见山地向队员们介绍。他举例说,区里鼓励企业主动吸纳如水族等少数民族员工,同时人社部门会“量身定制”技能培训,有力支撑了“红石榴就业行动”。团队成员范晶晶询问:“周科长,除了就业,在文化层面有什么促进交融的创新做法吗?”周科长分享:“我们联合吴中、广陵等地的新阶层人士,成立了‘大运河新阶层艺术联盟’。这个联盟就是要用艺术创新来挖掘、保护和活化运河文化,把统战力量融入文化带建设,让民族团结的实践像运河之水一样,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图为阶层联络科科长周斌向团队成员介绍统战部相关政策 程婧尧供图
 
光影证史:汤德胜镜头下的运河民族记忆
著名摄影家汤德胜先生六十余载倾情守望运河光影,用镜头为这条“母亲河”书写了影像史诗,也为其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贡献。调研中,实践团拜访了用镜头守望运河六十余载的著名摄影家汤德胜先生。在汤老的工作室,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吸引了队员们——那是1959年运河疏浚的场景。“看,这些汗流浃背、并肩劳作的工人们,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汤老指着照片说,“泥土糊了脸,汗水湿透衣,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运河不只是运输水道,更是千年流淌的民族交融纽带啊!”汤老向队员们展示了他即将出版的《运河存影》影集样稿,精选的900余幅作品,跨越数十年,记录了疏浚工程、抗洪救灾、百姓生活、城市变迁等。“这些照片”汤老强调,“是流域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共建家园最真实的见证,是珍贵的历史文献。”

图为汤德胜老师介绍运河照片背后的故事 程婧尧供图
 
工业遗产新声:运河五号里的民族血脉
调研终点站是“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此地由原常州第五毛纺织厂改造而成,现为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团队成员通过文献记载以及历史照片,了解到近代工业浪潮中,各民族劳动者在运河沿线工厂并肩奋斗的故事,从锈迹斑驳的老机器中聆听到运河沿岸发展的声音。这些工业遗迹是运河沿岸共同发展的见证。如今的“运河五号”在保护工业遗产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引入了文化创意、艺术展览、休闲商业等业态,实现了功能转型。这种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模式,既留存了城市和民族的共同工业记忆,也为运河文脉的当代传承提供了新的空间载体。

图为实践团成员了解运河工业旧址 程婧尧供图
穿行于回民村弥漫的瓜果芬芳,感受着统战政策的润物无声,凝视汤德胜镜头下各族先辈开凿运河的雄浑身影,触摸“运河五号”锈迹斑驳的共同记忆——实践团成员深深体悟到,常州正是以这千年运河为弦,弹奏出一曲深沉而昂扬的民族共兴乐章,这奔流不息的水脉,以其无言的包容与澎湃的活力,在成员心中深植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苗。
通讯员:张宇梦 范晶晶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