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土高原有一处历史悠久的宝地——宜川县。宜川县历史悠久,自西魏大统三年置县以来,历经千年变迁,其发展始终与黄河流域的生态状况紧密相连。而壶口瀑布所在区域因地处黄土高原,长期受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影响,水土流失曾较为严重,不仅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也威胁着黄河下游的生态安全。近日,一支来自西安市西京学院会计学院大学生实践团队走进陕西壶口瀑布及宜川地区,开展了几天沉浸式调研与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勘察、政企座谈、社区宣讲、设施探访等多元形式,从自然生态、政策实践、公众参与等多个维度,深入探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地方答案”。
一、校地共话护生态,共探协作新路径
8月6日,实践团队首站到访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宜川分局,工作人员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展开介绍:落实国家、省级政策,推进宜川段黄河专项规划,如截至6月底,壶口等3个国控断面水质达标,平均指数3.87、同比改善9.09%,优良天数154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87、同比改善12.4%;还提及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等数据,以及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产业结构调整等举措。
双方探讨保护重难点与方向,队员结合专业,就科技提升监测效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交流。座谈会聚焦“校地合作”,初步达成共识:未来通过建实践基地、开展志愿服务、推进科研课题等,让大学生专业知识对接地方需求,为黄河保护注入青春力量,也为后续实践铺路。
二、壶口座谈探修复,青春聚力筑屏障
8月7日,相关负责人及业务骨干与实践团队举行务实座谈会,团队听取了当地黄河流域保护工作介绍。镇政府人员阐述近年重点,从管控污染源、退耕还林还草到修复湿地、建监测点,都紧扣“保护”“修复”;也坦言难点,如部分区域生态脆弱、保护与民生有矛盾、资金技术待加强等。关于未来,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旅游与保护协同,让红利惠及群众。这些基层经验让队员更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的复杂与系统。
三、探访生态实践,溯源文化根脉
8月8日,大学生实践团队与宜川生态环境分局一同走进蚂蚁森林项目区,3000余亩昔日荒坡早已换上绿装,沙棘、柠条扎根生长,成活率超过85%,几株杨树也挺拔而立。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曾经植被覆盖率不足30%,水土流失问题突出,而项目落地后,绿化率已提升至75%,每年能拦下近2000吨泥沙不再流入黄河。学生们俯身察看土壤墒情,仔细询问树木生长细节,当听说这片绿意源自超50万人次低碳行为累积的“线上能量”时,都深有感触:“原来‘指尖种树’能让每个人都成为黄河生态的守护者。”队员们围绕青年参与生态公益的创新方式热烈交流,边聊边认真记录着实践中的宝贵经验。
四、馆藏史韵承生态,坡染新绿护壶流
8月9日,一行人走进宜川县博物馆,文物与画卷徐徐展开宜川与黄河的千年羁绊。“黄河文明” 展区内,古代农具与水利构件静静陈列,讲解员介绍先民修梯田、节采伐的生态智慧,至今仍具启示。大学生驻足明清植被古画前,对比蚂蚁森林新绿,感慨从古人“取之有节”到今时“全民护河”的初心传承。“生态变迁” 展柜里,数据图表与新老照片的鲜明对比,让生态修复的紧迫性与成就感愈发直观。参观中,大学生们与宜川分局的工作人员不时停下交流,有人提出“如何从历史文化中提炼生态保护的本土话语,让更多群众认同并参与”,有人思考“能否将博物馆的生态故事融入校园宣讲,让青年更懂黄河的过去与未来”,思想的碰撞让生态保护的思路愈发清晰。
几天的实践活动虽短,但队员们的收获颇丰。从黄河岸边的植被观察到政府部门的政策解读,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课堂,在真实的生态保护现场学到了鲜活的知识,深刻体会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艰巨性与紧迫性,也看到了地方政府、基层群众和社会力量共同努力的坚定步伐。此次实践不仅为团队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更为大学生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搭建了桥梁,激励着他们以实际行动为守护母亲河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三、心得感悟
高若馨:
此次实践让我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有了立体认知。壶口瀑布周边植被如绿色卫士,以根系固土、枝叶涵水,彰显自然之力。政府的规划与实践,则展现了人为守护的决心与智慧。座谈中我们获取到了官方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的政策、规划和数据资料。了解黄河流域保护工作,包括工作重点、难点以及未来规划学习政府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这更让我明晰青年责任。生态保护需人与自然共力。
李欣雨:
从“黄土高坡”到“绿色屏障”,这不仅是地貌的变迁,更是生态保护理念的传承与革新。在宜川县博物馆,先民修梯田、节采伐的古老智慧与蚂蚁森林的现代实践交相辉映,明清植被古画与今日新绿的对比,让我们直观感受到延河流域生态修复的坚实脚步。壶口瀑布旁的绿意盎然,延河岸畔的生机勃发,印证着 “全民护河”的力量——从古人“取之有节”的哲思,到如今科技赋能的低碳行动,保护黄河的初心始终未改。作为青年志愿者,我们既从历史中汲取生态智慧,更在调研中明晰责任,未来更要让校园宣讲传递生态故事,让更多人参与到守护母亲河的行动中。
叶菁:
在延河流域的调研路上,每一步都踏在“蜕变”的印记里。曾经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如今被层层绿意包裹,淤地坝锁住了流失的水土,果树林结出了致富的甜果。村民们说起环境变化时眼里的光,治沙人手上磨出的厚茧,都在诉说着生态修复背后的坚守与智慧。这场从“黄”到“绿”的跨越,不仅是自然的重生,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让我们读懂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深刻关联。
张一丹:
本次我们团队在宜川县开展防治水土流失的社会实践,让我对生态保护有了全新认识,我了解到防治水土流失从来不是孤立的工程,而是技术、政策与百姓意愿的结合。“可持续发展”不再是冰冷的条文,那些沟壑间的绿意是无数人用双手织就的生态防线,这份经历让我明白守护土地就是守护未来。